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对贪污贿赂罪的介绍 | 第10-17页 |
一、贪污贿赂罪的法律定义 | 第10-11页 |
(一) 关于身份犯的定义概说 | 第10-11页 |
(二) 我国贪污贿赂罪的法律定义 | 第11页 |
二、我国贪污贿赂罪之立法背景与回顾 | 第11-13页 |
三、刑法修正案(七)第11条之立法依据 | 第13-17页 |
第二章 修正案(七)对受贿罪补充形式规定解读 | 第17-29页 |
一、扩大主体范围之合理性阐述 | 第17-22页 |
(一) 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成立共犯的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二) 外邦立法支持 | 第18-19页 |
(三) 扩大主体合理性解析 | 第19-22页 |
二、补充条款与身份犯客体之一致性阐述 | 第22-23页 |
三、客观方面之多样性阐述 | 第23-25页 |
(一) 成立受贿罪共犯之客观方面的多样性表现 | 第23-24页 |
(二) 从客观方面分析与相关立法规定之区分 | 第24-25页 |
四、主观方面与共犯本质论之协调性阐述 | 第25-29页 |
(一) 共犯成立的犯罪故意 | 第25-27页 |
(二) 增补条款中的共同犯罪故意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增补准受贿罪规定之可操作性问题 | 第29-31页 |
一、可操作性之肯定 | 第29页 |
二、可操作性之完善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补充准受贿罪共犯罪名的认定 | 第31-34页 |
一、本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之选择 | 第31-33页 |
(一) 刑法学界对共犯罪名的认定纷争 | 第31页 |
(二) 学界纷争的学理分析 | 第31-32页 |
(三) 本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之选择 | 第32-33页 |
二、受贿罪之离职人员受贿与事后受贿选择 | 第33-34页 |
第五章 补充准受贿罪之共犯形态认定 | 第34-38页 |
第六章 反贪污受贿之完善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