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热点及现状 | 第13-15页 |
·论文工作 | 第15-16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移动 IPv6 协议 | 第17-21页 |
·移动 IPv6 协议概述 | 第17-18页 |
·移动 IPv6 工作机制 | 第18-19页 |
·移动 IPv6 的优势 | 第19-20页 |
·结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IP 网络的 QoS 技术 | 第21-27页 |
·QoS 定义 | 第21-22页 |
·集成服务(IntServ) | 第22-23页 |
·区分服务(DiffServ) | 第23-25页 |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 第25-26页 |
·总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移动 IPv6 网络下的 QoS | 第27-38页 |
·移动环境中提供 QoS 保障面临的问题 | 第27页 |
·RSVP 的移动性支持 | 第27-29页 |
·DiffServ 的移动性支持 | 第29-31页 |
·MPLS 的移动性支持 | 第31-32页 |
·移动环境中的安全绑定问题 | 第32-37页 |
·绑定更新的安全问题 | 第32-34页 |
·伪造绑定更新中断MN 的可寻址性 | 第33页 |
·伪造绑定更新进行信息窃取 | 第33页 |
·伪造绑定更新进行反射攻击 | 第33-34页 |
·利用绑定更新进行资源消耗 | 第34页 |
·移动IPv6 现有安全机制 | 第34-37页 |
·IPSec | 第34-35页 |
·RRP | 第35-36页 |
·CGA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基于 Flow Label 的安全服务质量框架 | 第38-54页 |
·区分服务框架结构描述 | 第38-40页 |
·框架结构的功能实体以及网络结构 | 第38-39页 |
·服务质量协商信令 | 第39-40页 |
·COPS 协议 | 第40页 |
·区分服务中的资源预留信令 | 第40-46页 |
·基于IPv6 报头流标签的设计思想 | 第40-41页 |
·面向资源的流标签的分类业务Qos 参数设计 | 第41-44页 |
·QoS 参数的选取 | 第41-42页 |
·流标签的设计 | 第42-44页 |
·方案性能分析 | 第44页 |
·服务质量协商信令格式 | 第44-46页 |
·服务质量协商过程 | 第46-48页 |
·移动节点作为数据发送者 | 第46-47页 |
·移动节点作为数据接收者 | 第47-48页 |
·基于身份公钥密码体制的路由转交比较过程IBE-RCC | 第48-53页 |
·绑定更新安全性需求 | 第48-49页 |
·基于IBE 的路由转交比较方案IBE-RCC | 第49-51页 |
·基于身份的加密方案(IBE) | 第49页 |
·IBE-RCC 过程 | 第49-51页 |
·IBE-RCC 性能分析 | 第51-53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51-52页 |
·效率分析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方案性能分析与仿真 | 第54-64页 |
·仿真工具介绍 | 第54-55页 |
·网络模拟拓扑及配置 | 第55-59页 |
·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总结与结论 | 第64页 |
·未来的研究工作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