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一、绪论 | 第9-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4页 |
1. 著作状况 | 第11-12页 |
2. 论文状况 | 第12-14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 延安时期 | 第14页 |
2. 延安知识分子 | 第14-16页 |
二、延安知识分子的概况 | 第16-23页 |
(一) 延安知识分子形成的背景 | 第16-20页 |
1. 日本帝国主义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 第17页 |
2. 国民政府当局的抗日政策 | 第17-18页 |
3.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 | 第18页 |
4.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 第18-19页 |
5. 知识分子固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 第19-20页 |
(二) 延安知识分子的基本特点 | 第20-23页 |
1.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背景复杂,成分多样 | 第20-21页 |
2. 延安知识分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 第21页 |
3. 延安知识分子拥有共同的革命目标 | 第21页 |
4. 延安知识分子具有个人主义、脱离群众和实际的问题 | 第21-23页 |
三、党对延安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评价 | 第23-40页 |
(一) 党对延安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3-30页 |
1. 团结延安知识分子 | 第23-27页 |
2. 教育延安知识分子 | 第27-28页 |
3. 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改造延安知识分子 | 第28-30页 |
(二) 党对延安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30-35页 |
1. 理论教育法 | 第30-31页 |
2. 比较教育法 | 第31-32页 |
3. 激励教育法 | 第32-33页 |
4. 实践教育法 | 第33-34页 |
5. 示范教育法 | 第34-35页 |
(三) 党对延安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评价 | 第35-40页 |
1. 党对延安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 | 第35-38页 |
2. 党对延安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训 | 第38-40页 |
四、延安时期党对延安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40-49页 |
(一) 紧扣时代主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第40-42页 |
(二) 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42-43页 |
(三) 要正确界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 第43-45页 |
(四) 要创造宽松民主的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 第45-46页 |
(五) 要在实际行动中解决知识分子的现实问题 | 第46-47页 |
(六) 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