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16页 |
| ·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及生命关怀概念的界定 | 第8-11页 |
|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8-9页 |
| ·生命的本质及特点 | 第9-10页 |
| ·生命关怀的内涵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3-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2章 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 第16-22页 |
| ·教师人文精神欠缺 | 第16-18页 |
| ·教师对学生缺乏“仁爱”之心 | 第17页 |
| ·教师对学生的环境关爱不足 | 第17-18页 |
|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欠妥 | 第18-20页 |
| ·重“智育”轻“德育” | 第18-19页 |
| ·内容“政治化”缺少“生活化” | 第19-20页 |
|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固定化”和方法“单一化” | 第20-22页 |
| ·模式“固定化” | 第20-21页 |
| ·方法“单一化” | 第21-22页 |
| 第3章 生命关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第22-30页 |
| ·生命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 第22-24页 |
| ·生命关怀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 | 第22-23页 |
| ·生命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取向 | 第23-24页 |
| ·生命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 第24-27页 |
| ·生命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 第24-25页 |
| ·生命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 第25页 |
| ·生命关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措施 | 第25-26页 |
| ·生命关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 第26-27页 |
| ·生命关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超越 | 第27-30页 |
| ·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 | 第27-28页 |
| ·由“被动的应对”向“主体性的发挥”转变 | 第28-29页 |
| ·由“知识‘量’的积累”向“生命‘质’的升华”转变 | 第29-30页 |
| 第4章 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30-39页 |
| ·生命的意识、价值和意义 | 第30-33页 |
| ·生命意识 | 第30-31页 |
| ·生命价值 | 第31-32页 |
| ·生命意义 | 第32-33页 |
| ·自我成长教育 | 第33-35页 |
| ·认识自我 | 第33页 |
| ·接纳自我 | 第33-34页 |
| ·赞许自我 | 第34-35页 |
| ·珍爱自我 | 第35页 |
| ·心理健康教育 | 第35-39页 |
| ·人格教育 | 第36页 |
| ·情感教育 | 第36-37页 |
| ·自信教育 | 第37页 |
| ·挫折教育 | 第37-39页 |
| 第5章 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 第39-48页 |
| ·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第39-43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9-40页 |
| ·赏识引导原则 | 第40-41页 |
| ·自我教育原则 | 第41-42页 |
| ·渗透性原则 | 第42-43页 |
| ·生命关怀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 第43-48页 |
| ·以生命关怀为依据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43-44页 |
| ·以生命关怀为核心重组课堂教学 | 第44-45页 |
| ·利用实践活动,促进师生交流 | 第45-46页 |
| ·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促进师生相互理解 | 第46-4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展望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