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巍山县扎村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成矿系统研究 | 第12-13页 |
·成矿预测发展研究 | 第13-15页 |
·扎村金矿区研究现状概述 | 第15-17页 |
·扎村金矿区勘查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页 |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9-36页 |
·区域地质格架 | 第19-21页 |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21-22页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1-22页 |
·大地构造之演化 | 第22页 |
·区域地质 | 第22-36页 |
·区域地层 | 第25-27页 |
·区域构造 | 第27-30页 |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30-33页 |
·变质作用及蚀变作用 | 第33-35页 |
·区域矿产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矿区地质 | 第36-51页 |
·地层 | 第37-39页 |
·三叠系(T) | 第37-38页 |
·侏罗系(J) | 第38-39页 |
·第四系(Q) | 第39页 |
·构造 | 第39-51页 |
·断裂 | 第40-42页 |
·含金破碎带 | 第42-51页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1-74页 |
·矿床特征 | 第51页 |
·赋矿部位 | 第51页 |
·矿化带特征 | 第51页 |
·矿体特征 | 第51-60页 |
·扎村矿段矿层划分 | 第52-54页 |
·扎村矿段金矿体特征 | 第54-59页 |
·上黄山矿段金矿体特征 | 第59页 |
·围岩及夹石特征 | 第59-60页 |
·矿石特征 | 第60-74页 |
·矿石矿物组分及主要矿物特征 | 第60-68页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68-70页 |
·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划分 | 第70-71页 |
·矿石类型 | 第71-73页 |
·矿石的氧化特征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74-86页 |
·硫同位素特征 | 第74-76页 |
·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76-78页 |
·铅同位素特征 | 第78-79页 |
·包裹体物理化学特征 | 第79-82页 |
·包裹体的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 | 第79页 |
·包体成分 | 第79-81页 |
·包体测温 | 第81-82页 |
·成矿流体演变过程 | 第82页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82-86页 |
·区内各类岩石微量元素的背景分布特征 | 第82-83页 |
·含金破碎带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83-86页 |
第六章 成矿系统及矿床成因 | 第86-95页 |
·成矿系统 | 第86-91页 |
·区内成矿作用与碱性斑岩的关系 | 第86-89页 |
·成矿要素分析 | 第89-90页 |
·成矿系统模型 | 第90-91页 |
·矿床成因 | 第91-95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91页 |
·金及伴生元素Hg、Sb、As的迁移形式 | 第91-92页 |
·成矿机制探讨 | 第92-93页 |
·矿床成因类型 | 第93-95页 |
第七章 成矿预测 | 第95-115页 |
·矿区物化遥特征 | 第95-100页 |
·地球物理特征 | 第95-97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97-99页 |
·遥感解译特征 | 第99-100页 |
·成矿规律 | 第100-103页 |
·控矿因素 | 第100-101页 |
·金矿化富集规律 | 第101-102页 |
·成矿控矿规律 | 第102-103页 |
·找矿目标 | 第103-104页 |
·找矿标志 | 第103页 |
·找矿方向 | 第103-104页 |
·成矿预测 | 第104-115页 |
·成矿远景区划分依据 | 第104页 |
·找矿靶区圈定 | 第104-115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15-116页 |
·结论 | 第115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126-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