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评测方法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14-16页 |
·故障注入技术综述 | 第16-20页 |
·故障注入技术分类 | 第16-17页 |
·硬件故障注入技术及特点 | 第17-18页 |
·模拟故障注入技术及特点 | 第18-19页 |
·软件故障注入技术及特点 | 第19-20页 |
·软件故障注入方法综述 | 第20-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国内发展情况 | 第22-24页 |
·星载系统可靠性评测方法综述 | 第24-30页 |
·星载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特点 | 第24-25页 |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定义 | 第25-27页 |
·传统的可靠性评测方法 | 第27-29页 |
·基于故障注入技术的可靠性评测方法 | 第29-30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30-32页 |
第2章 基于中断的软件故障注入方法 | 第32-51页 |
·引言 | 第32页 |
·软件故障注入方法的分类 | 第32-35页 |
·星载计算机单粒子事件故障模型 | 第35-38页 |
·故障模型的概念 | 第35-36页 |
·单粒子事件效应 | 第36-37页 |
·单粒子事件故障模型 | 第37-38页 |
·基于中断的软件故障注入 | 第38-44页 |
·基于断点中断的瞬时性故障注入 | 第39-41页 |
·基于单步中断的永久性故障注入 | 第41-44页 |
·星载计算机软件故障注入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44-47页 |
·基于中断的软件故障注入实验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星载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51-79页 |
·引言 | 第51页 |
·故障、错误和失效 | 第51-54页 |
·故障、错误和失效的关系 | 第51-53页 |
·错误延迟时间 | 第53-54页 |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第54-59页 |
·可靠性定义 | 第54-55页 |
·可靠性特征量 | 第55-59页 |
·可靠性模型 | 第59-66页 |
·计算机系统硬件可靠性模型 | 第59-61页 |
·计算机系统软件可靠性模型 | 第61-63页 |
·星载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63-66页 |
·软件可靠性模型中的失效关联 | 第66-77页 |
·马尔可夫更新过程 | 第67-68页 |
·基于MRP的软件可靠性模型框架 | 第68-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星载系统路径概率的可靠性评测方法 | 第79-103页 |
·引言 | 第79页 |
·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检测方法 | 第79-84页 |
·黑盒式检测方法 | 第79-80页 |
·白盒式检测方法 | 第80-83页 |
·基于统计的检测方法 | 第83-84页 |
·马尔可夫链的分析 | 第84-92页 |
·马尔可夫使用链 | 第85-86页 |
·马尔可夫检测链 | 第86-88页 |
·马尔可夫模型的覆盖 | 第88-92页 |
·路径概率的可靠性评测方法 | 第92-95页 |
·星载系统可靠性评测过程 | 第95-98页 |
·路径概率的可靠性估算实验 | 第98-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星载系统自适应检测的可靠性评测方法 | 第103-132页 |
·引言 | 第103-104页 |
·框架的分类与关系 | 第104-112页 |
·框架的分类 | 第104-111页 |
·使用实例与操作框架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操作框架的设计 | 第112-116页 |
·概率状态图 | 第112-113页 |
·操作框架的设计过程 | 第113-116页 |
·优化的自适应检测算法 | 第116-123页 |
·最小方差检测策略 | 第117-120页 |
·自适应检测算法 | 第120-123页 |
·优化的自适应检测实验 | 第123-130页 |
·操作框架的实例研究实验 | 第123-128页 |
·自适应检测实验 | 第128-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结论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个人简历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