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38页 |
一 | 第12-19页 |
二 | 第19-24页 |
三 | 第24-26页 |
四 | 第26-38页 |
第一章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初创期—女性美学(1980—1985) | 第38-78页 |
第一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 | 第38-46页 |
一、《当代女作家作品选·编后记》 | 第39-42页 |
二、《在文艺新潮中崛起的中国女作家群》 | 第42-44页 |
三、《新时期“女性文学”漫谈》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女性风采—构建女性美学 | 第46-55页 |
一、“小题材”、“小人物”、“小事件” | 第48-50页 |
二、“情”胜于“理” | 第50-51页 |
三、纯净的美 | 第51页 |
四、纤细柔和 | 第51-52页 |
五、爱情、婚姻 | 第52-55页 |
第三节 女作家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基础 | 第55-67页 |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论 | 第56-58页 |
二、女作家浮出历史地表 | 第58-59页 |
三、女性创作对批评的影响 | 第59-67页 |
第四节 解放思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动力 | 第67-78页 |
一、人道主义潮流的兴起 | 第67-70页 |
二、女权主义思想的输入 | 第70-78页 |
第二章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期—男权批判(1985—1994) | 第78-141页 |
第一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论争 | 第81-106页 |
一、“妇女写”和“写妇女” | 第81-95页 |
二、女性意识 | 第95-104页 |
三、是否真正存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新的批评空间” | 第106-115页 |
一、雄化问题 | 第108-111页 |
二、精神性别的解放 | 第111-113页 |
三、女性肉体的觉醒 | 第113-115页 |
第三节 重读文学史 | 第115-130页 |
一、女性—空洞的能指 | 第116-123页 |
二、“空白之页”的补写 | 第123-127页 |
三、“重修文学经典” | 第127-130页 |
第四节 资源与策略 | 第130-141页 |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量涌进 | 第131-133页 |
二、“建构”—批评的策略 | 第133-141页 |
第三章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成熟期—走向开放(1995-2005) | 第141-208页 |
第一节 难忘1995 | 第142-144页 |
第二节 “双性人格”·“双性和谐世界” | 第144-164页 |
一、“双性人格” | 第144-148页 |
二、双性和谐 | 第148-158页 |
三、男性关怀 | 第158-161页 |
四、女性批判 | 第161-164页 |
第三节 “躯体写作”批评 | 第164-181页 |
一、“真正的替妇女伸张正义的文章—富于女性特征的本文” | 第165-173页 |
二、“归途的迷失” | 第173-177页 |
三、异曲同工之妙 | 第177-181页 |
第四节 “双声话语” | 第181-195页 |
一、女性和人性 | 第181-186页 |
二、性别与政治、阶级、种族 | 第186-195页 |
第五节 对女性文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 第195-200页 |
第六节 反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200-208页 |
结语 追求恢宏博雅之美 创造融合大气之风 | 第208-232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240页 |
后记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