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口令双向身份鉴别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前言 | 第7-13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动态口令身份鉴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10-13页 |
2 身份鉴别有关的理论和技术 | 第13-24页 |
·典型身份鉴别系统的组成 | 第13-14页 |
·实现身份鉴别的途径 | 第14-23页 |
·口令身份鉴别 | 第14-21页 |
·智能卡身份鉴别 | 第21-22页 |
·用户所特有的生理特征身份鉴别 | 第22页 |
·接受可信第三方已经确立的身份鉴别 | 第22-23页 |
·根据上下文的身份鉴别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3 典型的身份鉴别方案及安全性分析 | 第24-35页 |
·本文中用到的符号和标识使用说明 | 第24-25页 |
·CHAP | 第25-27页 |
·身份鉴别过程 | 第25-26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LIN-SHEN-HWANG 方案 | 第27-35页 |
·注册阶段 | 第27-28页 |
·身份鉴别阶段 | 第28-30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30-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4 动态口令双向身份鉴别方案的研究 | 第35-58页 |
·方案技术背景 | 第35-37页 |
·动态口令双向身份鉴别方案描述 | 第37-52页 |
·注册阶段 | 第37-40页 |
·身份鉴别阶段 | 第40-46页 |
·口令更改阶段 | 第46-52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52-57页 |
·抗口令猜测攻击 | 第52页 |
·抗口令文件破解攻击 | 第52-53页 |
·抗拒绝服务攻击 | 第53页 |
·抗重放攻击 | 第53-55页 |
·抗盗用身份鉴别信息攻击 | 第55页 |
·抗假冒攻击 | 第55页 |
·抗内部攻击 | 第55-57页 |
·对受到的攻击有一定的检测能力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5 动态口令双向身份鉴别方案的设计 | 第58-73页 |
·设计环境 | 第58页 |
·主要功能模块 | 第58-62页 |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主要功能模块 | 第59-60页 |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主要功能 | 第60-62页 |
·模块结构和流程图设计 | 第62-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总结 | 第73-74页 |
·完善本文提出方案下一步要作的工作 | 第74-75页 |
·身份鉴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75页 |
·结束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本人研究生期间科研经历及发表的论文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