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未冻水含量测试新方法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详细摘要 | 第6-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 ·未冻水含量课题的起源 | 第17页 |
| ·未冻水含量课题早期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冻土体中水存在的形态 | 第18-19页 |
| ·影响未冻水含量的主要因素 | 第19-20页 |
| ·未冻水含量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 ·未冻水含量研究的国际进展 | 第20-24页 |
| ·我国近年来在未冻水含量测试方面的研究 | 第24页 |
| ·国内应用CT技术研究冻土的简况 | 第24-26页 |
| ·地铁联络通道融沉过程中地表沉陷的研究 | 第26-27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冻土正融过程中未冻水含量模型的建立 | 第31-83页 |
| ·未冻水含量测试方法的回顾 | 第31页 |
| ·研究思路和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 ·土体冻实后的热学特性 | 第31-32页 |
| ·集总参数法测试理论 | 第32-33页 |
| ·适用条件 | 第33-34页 |
| ·试验方法和结果 | 第34-41页 |
| ·粉质粘土测试 | 第34-36页 |
| ·粉土测试结果 | 第36-38页 |
| ·粘土测试结果 | 第38-40页 |
| ·细粒土正融过程的特点 | 第40-41页 |
| ·理论计算模型的假设 | 第41-47页 |
| ·基本资料 | 第41页 |
| ·研究温度范围 | 第41页 |
| ·土颗粒、水和冰的比热变化 | 第41-43页 |
| ·小体积试样温度场的均匀程度 | 第43-44页 |
| ·土样的冻实状态 | 第44-45页 |
| ·土样与外界的能量交换 | 第45-46页 |
| ·假设条件 | 第46-47页 |
| ·理论计算模型 | 第47-51页 |
| ·冻实状态温度上升过程 | 第47-49页 |
| ·相变过程 | 第49页 |
| ·融解后土体的温升过程 | 第49-50页 |
| ·冻土正融过程时间-温度变化模型 | 第50-51页 |
| ·粉质粘土温度-时间变化模型的拟合效果 | 第51-57页 |
| ·冻实状态拟合 | 第51-53页 |
| ·相变过程拟合 | 第53-55页 |
| ·融土温升过程拟合 | 第55-56页 |
| ·粉质粘土试样正融过程的特点 | 第56-57页 |
| ·粉土温度-时间变化模型的拟合效果 | 第57-66页 |
| ·冻实状态拟合 | 第57-61页 |
| ·相变过程拟合 | 第61-63页 |
| ·融土温升过程拟合 | 第63-66页 |
| ·粘土温度-时间变化模型的拟合效果 | 第66-74页 |
| ·冻实状态拟合 | 第66-70页 |
| ·相变过程拟合 | 第70-72页 |
| ·融土温升过程拟合 | 第72-74页 |
| ·冻实状态未冻水含量的计算 | 第74-82页 |
| ·三种土样正融过程的比较 | 第74-76页 |
| ·粉土冻实状态含水量的计算模型 | 第76-78页 |
| ·粉土的不可冻水含量计算 | 第78-79页 |
| ·粉质粘土的不可冻水含量计算 | 第79-80页 |
| ·理论值和实测值的比较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三章 正融过程中未冻水含量特征曲线的推导 | 第83-105页 |
| ·正融过程未冻水含量特征曲线的理论推导 | 第83-85页 |
| ·未冻水含量特征曲线实例分析 | 第85-90页 |
| ·粉质粘土试样分析 | 第85-87页 |
| ·粉土试样分析 | 第87-89页 |
| ·粘土试样分析 | 第89-90页 |
| ·相变区域划分理论与实例分析 | 第90-104页 |
| ·未冻水含量特征曲线经验公式成立的前提 | 第91-92页 |
| ·冻土正融过程未冻水含量特征曲线经验公式的提出 | 第92-94页 |
| ·粉质粘土的相变特点 | 第94-97页 |
| ·粘土的相变特点 | 第97-99页 |
| ·粉土的相变特点 | 第99-102页 |
| ·粉土、粘土和粉质粘土相变特点的比较 | 第102-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 第四章 正冻过程中未冻水含量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05-117页 |
| ·粘土正冻过程试验 | 第105-106页 |
| ·粘土正冻过程中土体时间-温度变化曲线模型 | 第106-110页 |
| ·未冻土降温过程 | 第107-108页 |
| ·主要相变过程 | 第108页 |
| ·冻土相变降温过程 | 第108-110页 |
| ·粘土冻结过程的未冻水含量特征曲线 | 第110-113页 |
| ·未冻土与空气表面换热系数的估算 | 第110-111页 |
| ·粘土正冻过程的未冻水含量特征曲线 | 第111-113页 |
| ·未冻水含量测试实验操作步骤 | 第113-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第五章 试样冻融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117-127页 |
| ·焓值法处理冻土相变问题的原理 | 第117-118页 |
| ·焓值的定义 | 第117-118页 |
| ·冻土焓值的计算 | 第118页 |
| ·ANSYS求解相变问题简介 | 第118-119页 |
| ·粉质粘土试样正融过程有限元模拟 | 第119-12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119-120页 |
| ·结果分析 | 第120-123页 |
| ·小结 | 第123页 |
| ·粘土冻融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第123-124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123-124页 |
| ·结果分析 | 第124页 |
| ·减小试件体积后的测试效果 | 第124-126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124-125页 |
| ·结果分析 | 第125-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 第六章 粉质粘土正融过程中CT图像变化分析 | 第127-14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7页 |
| ·X-CT的数理基础简介 | 第127-130页 |
| ·体层、像素、体素 | 第127-128页 |
| ·CT值与灰度显示 | 第128-129页 |
| ·X-CT的后处理技术 | 第129-130页 |
| ·X-CT的伪像 | 第130页 |
| ·未冻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 第130-134页 |
| ·试样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 第130-131页 |
| ·粉土正融过程中未冻水含量特征曲线经验公式 | 第131-133页 |
| ·建立未冻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 | 第133-134页 |
| ·试样X-CT扫描灰度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 第134-143页 |
| ·CT图像灰度统计的方法 | 第134-1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135页 |
| ·统计计算方法 | 第135页 |
| ·试验用粘土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 第135-136页 |
| ·粉质粘土的CT扫描图像 | 第136-142页 |
| ·结论 | 第142-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 第七章 正融过程中地铁旁通道地表沉降的研究 | 第145-15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5页 |
| ·融解前后冻土体边界的变化 | 第145-148页 |
| ·冻土融沉规律 | 第145-146页 |
| ·冻结帷幕融化后的收缩量计算 | 第146-148页 |
| ·地表沉降量的计算 | 第148-149页 |
| ·算例分析 | 第149-151页 |
| ·无注浆条件下的沉降量预测分析 | 第149-150页 |
| ·注浆方案及效果 | 第150-1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53-157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3-155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55页 |
|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55-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7-163页 |
| 致谢 | 第163-164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主要科研活动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