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密钥协商协议及其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密钥协商协议的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可证明安全方法 | 第16-18页 |
·论文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基础知识 | 第21-27页 |
·数学基础 | 第21-22页 |
·代数基础 | 第21页 |
·双线性对 | 第21-22页 |
·一些特殊标识和符号 | 第22-23页 |
·计算复杂度理论的一些定义 | 第23-24页 |
·密码学原语 | 第24-25页 |
·加密算法 | 第24页 |
·数字签名 | 第24-25页 |
·hash 函数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及其安全模型 | 第27-37页 |
·密钥协商协议 | 第27-28页 |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非正式安全定义 | 第28-30页 |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模型 | 第30-36页 |
·安全协议的威胁模型 | 第30-31页 |
·BR 模型及BR+模型 | 第31-32页 |
·CK 模型 | 第32-33页 |
·BCP 模型 | 第33-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身份的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37-55页 |
·基于身份的公钥密钥系统 | 第37页 |
·几个基于身份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37-42页 |
·Smart 密钥协商协议 | 第37-38页 |
·Scott 密钥协商协议 | 第38-39页 |
·Chen 和Kudla 的密钥协商协议 | 第39-40页 |
·McCullagh-Barreto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40-42页 |
·抗密钥泄露伪装攻击的改进MCCULLAGH-BARRETO 协议 | 第42-47页 |
·抗密钥泄露伪装攻击的安全模型 | 第42-43页 |
·改进的McCullagh-Barreto 协议 | 第43-44页 |
·改进McCullagh-Barreto 协议的安全性证明 | 第44-47页 |
·基于身份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模型 | 第47-49页 |
·标准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ID-AK 协议 | 第49-54页 |
·Wang-协议 | 第49-50页 |
·对Wang-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50-51页 |
·主密钥前向安全的ID-AK 协议 | 第51-52页 |
·主密钥前向安全的ID-AK 协议的安全性证明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无证书的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55-65页 |
·无证书的公钥密码系统 | 第55-56页 |
·随机预言机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无证书密钥协商 | 第56-58页 |
·标准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无证书密钥协商 | 第58-63页 |
·CL-AK 协议 | 第58-59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59-63页 |
·与SAKA 协议安全性与性能比较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认证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65-89页 |
·群密钥协商的概述 | 第65-66页 |
·链式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66-67页 |
·树状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67-68页 |
·星形的认证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68-75页 |
·星形无认证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68-69页 |
·Tseng 协议 | 第69-70页 |
·Tseng 协议的一种有效的伪造攻击 | 第70-71页 |
·改进的星形认证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71-72页 |
·改进协议的安全性证明 | 第72-74页 |
·改进协议的性能分析 | 第74-75页 |
·对等群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 第75-87页 |
·Burmester-Desmedt 协议 | 第75-76页 |
·Dutta-Barua 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76-79页 |
·基于身份的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WPZ 协议 | 第79-81页 |
·改进的基于身份的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81-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结束语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