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AOP得不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 第13-14页 |
·UML中没有支持Aspect的元素 | 第14-15页 |
·软件的设计和编码脱节 | 第15-16页 |
·问题总结 | 第16页 |
·解决方案 | 第16-18页 |
·将AOP移动到软件的分析设计阶段 | 第16-17页 |
·在面向对象模型中增加AO模型的元素 | 第17-18页 |
·AOP信息的存储和代码框架生成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9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面向方面编程及其应用 | 第20-26页 |
·AOP产生背景 | 第20页 |
·面向方面编程概述 | 第20-21页 |
·什么是Aspect | 第20页 |
·Aspect提供了封装 | 第20-21页 |
·织入的概念 | 第21页 |
·面向方面编程典型应用 | 第21-23页 |
·数据的加密与解密 | 第21-22页 |
·数据的压缩解压缩 | 第22页 |
·对象的持久化 | 第22-23页 |
·事务管理 | 第23页 |
·负载平衡 | 第23页 |
·日志功能 | 第23页 |
·面向方面编程的新型应用 | 第23-25页 |
·系统的个性定制 | 第24页 |
·信息缺损的处理 | 第24页 |
·操作同步 | 第24-25页 |
·执行时间限制 | 第25页 |
·内存占用限制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面向方面编程语言及其建模 | 第26-50页 |
·面向方面编程的实现技术 | 第26-27页 |
·AOP语言规范 | 第26页 |
·AOP的语言实现 | 第26-27页 |
·面向方面编程的实现语言 | 第27-44页 |
·AspectJ—Java的AOP实现 | 第27-31页 |
·JAsCo—基于组件的AOP实现 | 第31-38页 |
·AspectWerkz—基于POJO的AOP实现 | 第38-44页 |
·面向方面编程的建模 | 第44-49页 |
·对UML进行扩展的AOP建模 | 第44-47页 |
·使用图形转换的AOP建模 | 第47-49页 |
·两种建模方法的分析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不同AOP实现中共同信息的归纳与存储 | 第50-64页 |
·不同AOP实现中共同信息的归纳 | 第50-61页 |
·AOP的中心:连接点 | 第50-52页 |
·不同AOP实现中方面的比较 | 第52-55页 |
·不同AOP实现中语法的差异 | 第55-56页 |
·不同AOP实现中方面语义的相似性 | 第56-58页 |
·不同AOP实现中方面语言的机制 | 第58-59页 |
·不同AOP实现中共同信息的归纳 | 第59-61页 |
·不同AOP实现中共同信息的存储 | 第61-63页 |
·AOP共同信息直接存储 | 第61-62页 |
·数据库模型存储 | 第62-63页 |
·混合式存储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连接器 | 第64-74页 |
·什么是连接器 | 第64页 |
·连接器的用法 | 第64-65页 |
·连接器的意义 | 第65-68页 |
·为什么要有连接器 | 第65-66页 |
·连接器解决的问题 | 第66-67页 |
·连接器的要求 | 第67-68页 |
·连接器的引入 | 第68-71页 |
·连接器的目的 | 第68页 |
·连接器的位置 | 第68-69页 |
·包级别分解 | 第69-70页 |
·连接器语义 | 第70-71页 |
·代码框架的生成 | 第71-72页 |
·代码框架生成的意义 | 第71-72页 |
·代码框架生成的过程 | 第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AOPDesigner工具的实现框架 | 第74-80页 |
·设计目的 | 第74页 |
·用户界面 | 第74-77页 |
·系统框架 | 第77-78页 |
·总体框架 | 第77页 |
·代码结构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应用实例 | 第80-86页 |
·实例描述 | 第80-81页 |
·用例图 | 第80-81页 |
·类图 | 第81页 |
·AOPDesigner工具使用 | 第81-85页 |
·AO元素建模 | 第82页 |
·添加连接器 | 第82-83页 |
·共同信息生成 | 第83-84页 |
·AOP代码框架生成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9页 |
·本文总结 | 第86-87页 |
·相关工作 | 第87-88页 |
·未来展望 | 第88-89页 |
第九章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