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绪论 | 第11-32页 |
| ·问题与对象 | 第11-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研究对象的一般认识 | 第11-14页 |
| ·宋代地理学史研究概述 | 第14-23页 |
| ·宋代地理学史的专题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宋代地理学史的整体认知现状 | 第20-23页 |
| ·地理学史研究:思想与方法 | 第23-29页 |
| ·地理学史研究的基础纲领与科学主义 | 第23-25页 |
| ·“范式”(paradigm)与科学社会学影响下的地理学史研究 | 第25-27页 |
| ·知识考古学与东方主义(Orientalism)影响下的地理学史研究 | 第27-28页 |
| ·基于古代地理学原本体系基础上的地理学史研究 | 第28-29页 |
| ·史料来源与内容结构 | 第29-32页 |
| ·主要史料来源及其说明 | 第29-31页 |
| ·内容与结构之安排 | 第31-32页 |
| 第一编:宋代地理学观念溯源:以书目与类书为中心的考察 | 第32-65页 |
| 第一章:宋代书目与地理学观念的变动 | 第33-46页 |
| ·北宋书目所见地理学 | 第33-38页 |
| ·景德《龙图阁书目》“地理”的两分与北宋前期地理学范畴的一个侧面 | 第33-35页 |
| ·《崇文总目》与《新唐书?艺文志》之间地理学观念的变动 | 第35-38页 |
| ·南宋书目类例的发展与地理学观念的变化 | 第38-46页 |
| ·《秘书省续遍到四库阙书目》所见两宋之交地理书观念之变动 | 第38-39页 |
| ·郑樵《通志?艺文略》之类例与地理的“专门之学” | 第39-42页 |
| ·南宋私目中反映的地理学 | 第42-43页 |
| ·景定《建康志?文籍志》与独立部类的地理书 | 第43-46页 |
| 第二章:宋代类书中的地理学观念与知识体系 | 第46-65页 |
| ·北宋类书:分类中的地理学概念与知识体系 | 第47-53页 |
| ·《太平御览》之分类所见北宋初期地理学 | 第47-49页 |
| ·《晏元献公类要》的“地理之学” | 第49-53页 |
| ·南宋类书:分类的多样性与地理学观念的人文趋向 | 第53-62页 |
| ·南宋前期类书的分类与地理学观念 | 第53-54页 |
| ·南宋中后期类书分类与地理学人文化因素的稳定增长 | 第54-62页 |
| ·本编余论:知识的分类与观念的累积 | 第62-65页 |
| 第二编:疆理天下,周知九州 | 第65-216页 |
| 第三章:九州封域——从闰年图到郡县志 | 第66-112页 |
| ·宋代的闰年图:疆域地理资料的定期奏报 | 第66-75页 |
| ·闰年图源流略论 | 第66-68页 |
| ·宋代闰年图制度之演变 | 第68-72页 |
| ·宋代闰年图内容之蠡测与闰年版籍 | 第72-75页 |
| ·图经与九域图志:从资料走向系统知识 | 第75-98页 |
| ·古代收集疆域地理资料的传统:图经源流概述 | 第75-79页 |
| ·宋代的图经:王朝疆域地理知识从案牍走向著述 | 第79-91页 |
| ·《九域志》与“九域图志所”:权威性的系统地理知识 | 第91-98页 |
| ·州郡志:地方官、士子、缙绅的政治与文化舞台 | 第98-112页 |
| ·官修地理书的演变:从《九域志》到州郡志 | 第98-105页 |
| ·地方官、士人、缙绅与州郡志编纂 | 第105-112页 |
| 第四章:图绘天下,如指诸掌——宋王朝的国家地图事业 | 第112-174页 |
| ·六合掌运——指掌天下的地图测绘体系 | 第112-118页 |
| ·宋代地图测绘体系概述 | 第112-113页 |
| ·绵密的公务地图测绘体系 | 第113-118页 |
| ·“天下”图的演变与两宋时代的国家与学术 | 第118-133页 |
| ·不窥牖而知天下险要 | 第119-126页 |
| ·“禹迹”、“华夷”观念下的地理图 | 第126-133页 |
| ·指掌方隅——两宋时代方隅地图绘制中的政治与学术 | 第133-147页 |
| ·军政与边备中地图学的发展 | 第133-138页 |
| ·河工与北宋地图学的发展 | 第138-141页 |
| ·民政对宋代地图学发展的影响 | 第141-147页 |
| ·从华夷、禹迹到武夷山图——幽思与胜览 | 第147-157页 |
| ·幽思 | 第147-154页 |
| ·胜览 | 第154-157页 |
| ·宋代地图测绘中的技术传统——以壕寨为核心的初步考察 | 第157-165页 |
| ·地图学史对传统技术人才的忽视 | 第157-159页 |
| ·天才以外的普通技术官僚:壕寨 | 第159-165页 |
| ·宋代彩绘地图的初步考察 | 第165-174页 |
| ·中国古代地图地形高下表示方法检讨 | 第165-168页 |
| ·宋人对地图地形信息的判读 | 第168-169页 |
| ·宋代彩画地图的地形表示及其相关问题 | 第169-174页 |
| 第五章:“声教”旁暨——政治地理变局之地理学表现 | 第174-216页 |
| ·界至——王朝政治地理学的新因素 | 第174-190页 |
| ·宋与辽、夏诸国界至划分之梗概 | 第174-178页 |
| ·界至分画的自然属性与社会过程 | 第178-185页 |
| ·山河两戒——“天然”人文地理疆界观念的流行 | 第185-190页 |
| ·朝聘与王会:“旅行”的记录 | 第190-212页 |
| ·朝聘地理书之概貌——语录及其他 | 第190-196页 |
| ·朝聘地理书之地理学考察 | 第196-203页 |
| ·奉使之外的与国地理书 | 第203-206页 |
| ·王会——朝贡与贸易的地理学记录 | 第206-212页 |
| ·本编余论:当权力遇到了文化 | 第212-216页 |
| 第三编:兴趣的世界:宋代地理学发展的新问题 | 第216-274页 |
| 第六章:宋代《禹贡》学:从经学传注走向地理学专题研究 | 第216-242页 |
| ·北宋《禹贡》之学——以水学为核心 | 第217-223页 |
| ·从经典求治水之方法,本之以为河议 | 第218-221页 |
| ·《禹贡》为“水学” | 第221-223页 |
| ·南宋《禹贡》之学——学术与政治文化寓意下的山川地理考辩 | 第223-242页 |
| ·《禹贡》——从经学之篇章到地理学万世之成宪 | 第223-228页 |
| ·《禹贡》研究的逐渐专门化 | 第228-238页 |
| ·《禹贡》阐释中的王朝政治隐情 | 第238-242页 |
| 第七章:著述与自然兴趣的变迁——两宋地理学的新因素 | 第242-272页 |
| ·宋代地理著述兴趣变迁的初步考察 | 第242-257页 |
| ·宋人记述当代地理之热心及其中知识兴趣之发展 | 第242-252页 |
| ·历史地理考证蔚然成风 | 第252-255页 |
| ·好为名山福地之著述 | 第255-257页 |
| ·自然观察:审美、解释与观测实证兴趣的发达 | 第257-269页 |
| ·审美性自然观的发达 | 第257-260页 |
| ·自然观察中对地理现象寻求合理解释的普遍尝试 | 第260-263页 |
| ·自然观察与自然观测的日益自觉 | 第263-269页 |
| ·本编余论:知识兴趣与儒学的“格物之花” | 第269-272页 |
| 第八章:结论 | 第272-274页 |
| 征引文献目录 | 第274-296页 |
| 后记 | 第296-2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