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力技术制备有序介孔氧化铝的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引言 | 第13页 |
·介孔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 第13-14页 |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4-17页 |
·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 | 第17-20页 |
·液晶模板机理 | 第17-18页 |
·协同作用机理 | 第18页 |
·广义液晶模板机理 | 第18-19页 |
·电荷密度匹配机理 | 第19页 |
·棒状自组装机理 | 第19-20页 |
·氢键π-π堆积协同作用机理 | 第20页 |
·层状折叠机理 | 第20页 |
·介孔材料的应用 | 第20-22页 |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0-21页 |
·在光学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在纳米反应器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在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 | 第21-22页 |
·介孔氧化铝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介孔氧化铝的合成方法 | 第22-23页 |
·介孔氧化铝的合成机理 | 第23页 |
·介孔氧化铝的改性 | 第23页 |
·超重力技术 | 第23-28页 |
·超重力技术简介及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旋转填充床的微观混合特性 | 第25-27页 |
·超重力技术的特点 | 第27页 |
·超重力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 第27-28页 |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9-33页 |
·材料及仪器 | 第29页 |
·有序介孔氧化铝的合成 | 第29-33页 |
·实验装置 | 第29-30页 |
·工艺流程 | 第30-31页 |
·实验过程 | 第31页 |
·分析测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超重力技术制备有序介孔氧化铝 | 第33-65页 |
·超重力技术合成有序介孔氧化铝的结构特性 | 第33-38页 |
·N_2吸附分析 | 第33-35页 |
·XRD分析 | 第35-36页 |
·TEM分析 | 第36页 |
·SEM分析 | 第36-37页 |
·TG分析 | 第37-38页 |
·反应条件对介孔结构的影响 | 第38-55页 |
·超重力水平的影响 | 第38-40页 |
·初始混合方式的影响 | 第40-42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沉淀剂加入速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循环釜溶液循环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扩孔剂的影响 | 第47-48页 |
·后续循环时间的影响 | 第48-49页 |
·铝源的影响 | 第49-52页 |
·反应pH值的影响 | 第52-55页 |
·有机和无机沉淀剂对有序介孔氧化铝结构的影响 | 第55-59页 |
·烘干前驱体的热重分析 | 第55-56页 |
·烘干前驱体的 XRD分析 | 第56页 |
·样品的 PSD分析 | 第56-58页 |
·样品的XRD分析 | 第58-59页 |
·有序介孔氧化铝在锻烧过程中的结构特性的变化 | 第59-63页 |
·烘干前驱体的热重分析 | 第59-60页 |
·锻烧的不同阶段材料的特性分析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有序介孔氧化铝合成过程机理 | 第65-68页 |
·引言 | 第65页 |
·有序介孔材料合成过程 | 第65-66页 |
·有序介孔氧化铝的合成机理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4-75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