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论述 | 第10-16页 |
|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定义 | 第10-11页 |
|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起源 | 第11页 |
|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 | 第11-16页 |
|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 第11-12页 |
| ·秦汉时期 | 第12页 |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12-13页 |
| ·唐代时期 | 第13页 |
| ·宋元时期 | 第13-14页 |
| ·明清时期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分类 | 第16-23页 |
| ·按载体分 | 第16-17页 |
| ·按“意”分 | 第17-23页 |
| ·福——祈福纳吉 | 第17页 |
| ·禄——功名利禄 | 第17-18页 |
| ·寿——延年增寿 | 第18-19页 |
| ·喜——交合化育 | 第19-20页 |
| ·财——招财纳福 | 第20-21页 |
| ·吉——驱邪禳灾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灵魂所在 | 第23-35页 |
| ·“形”与“意”的关系 | 第23页 |
|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受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 | 第23-25页 |
|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特征 | 第25-30页 |
| ·儒家 | 第25-28页 |
| ·以阴阳协调、天人合一为美 | 第25-27页 |
| ·真、善、美的统一 | 第27页 |
| ·以“三”为美 | 第27-28页 |
| ·道家 | 第28-30页 |
| ·以自然为美 | 第28-29页 |
| ·“境界”之美 | 第29-30页 |
|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吉祥图案中的特征体现 | 第30-35页 |
| ·对称与均衡的构成方法 | 第30-31页 |
| ·对自然形态的借助 | 第31-32页 |
| ·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 第32页 |
| ·颜色选取 | 第32-33页 |
| ·直接运用汉字或数字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平面设计的发展及本土化需求 | 第35-42页 |
| ·平面设计的发展 | 第35-37页 |
| ·国际化与多元化 | 第35-36页 |
| ·新媒体和新平面设计 | 第36-37页 |
| ·平面设计的本土化 | 第37-42页 |
| ·平面设计的本土化需求 | 第37-38页 |
| ·中国平面设计的本土化探索 | 第38-39页 |
| ·日本平面设计本土化的借鉴 | 第39-42页 |
| 第五章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 第42-62页 |
| ·设计是为了沟通与传达 | 第42-43页 |
| ·平面设计与传达的过程 | 第43-44页 |
| ·表达方式的应用——联想思维 | 第44-48页 |
| ·造型的联想 | 第44-46页 |
| ·自然物的联想 | 第44-45页 |
| ·汉字的联想 | 第45-46页 |
| ·内涵的联想 | 第46-48页 |
| ·表现方法的应用——视觉表现 | 第48-55页 |
| ·“形” | 第48-53页 |
| ·形态的再造 | 第48-50页 |
| ·构图的应用 | 第50-52页 |
| ·载体的引用 | 第52-53页 |
| ·“色” | 第53页 |
| ·“意”的应用 | 第53-55页 |
| ·北京奥运会相关设计实例的借鉴 | 第55-60页 |
| ·吉祥物 | 第55-58页 |
| ·标志 | 第58-59页 |
| ·申奥标志 | 第58页 |
| ·会徽 | 第58页 |
| ·文化活动标志 | 第58页 |
| ·体育图标 | 第58-59页 |
| ·奖牌 | 第59页 |
| ·火炬 | 第59-60页 |
| ·作者对于应用道路的探索 | 第60-62页 |
| 总结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