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论 | 第9-16页 |
一 | 第9-11页 |
二 | 第11-16页 |
第一章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 第16-33页 |
一 故事梗概 | 第16-26页 |
(一) 王忬求画 | 第16-18页 |
(二) 黄彪作伪 | 第18-23页 |
(三) 汤臣索贿 | 第23-25页 |
(四) 严嵩杀人 | 第25-26页 |
二 故事分析 | 第26-33页 |
(一) 可信性 | 第26-29页 |
(二) 典型性 | 第29-33页 |
第二章 世风 | 第33-41页 |
一 奢靡之风 | 第33-35页 |
二 长物之好 | 第35-41页 |
第三章 需求 | 第41-58页 |
一 人事与雅贿 | 第41-51页 |
二 免俗且斗侈 | 第51-58页 |
第四章 购买 | 第58-78页 |
一 阅市 | 第58-68页 |
(一) 庙市与灯市 | 第59-62页 |
(二) 香市与夜市 | 第62-68页 |
二 骨董商 | 第68-71页 |
三 居间人 | 第71-78页 |
第五章 价格 | 第78-106页 |
一 书画定价 | 第79-83页 |
二 价格乱象 | 第83-92页 |
(一) "重古蔑今"与"今与古敌" | 第84-86页 |
(二) 从"重宋"到"重元" | 第86-89页 |
(三) 由"名家"变"邪学" | 第89-92页 |
三 价目分析 | 第92-106页 |
(一) 价目的主观性与偶然性 | 第93-96页 |
(二) 分析前的准备 | 第96-98页 |
(三) 价目初步分析 | 第98-103页 |
(四) 以《戏评古次第》为参照的分析 | 第103-106页 |
第六章 赝品 | 第106-115页 |
一 名头与射利 | 第107-110页 |
二 自愚与愚人 | 第110-115页 |
余论 | 第115-125页 |
一 区域优势与市场导向 | 第115-118页 |
二 士商相杂与竞尚清雅 | 第118-125页 |
附表 | 第125-163页 |
附表1 1522—1619年(嘉靖、隆庆、万历时期)书法(含墨刻法帖)作品交易价目 | 第125-139页 |
附表2 1522—1619年(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绘画作品交易价目 | 第139-149页 |
附表3 项元汴标价的书画(含墨刻法帖)作品 | 第149-163页 |
参考书目 | 第163-182页 |
古代文献 | 第163-171页 |
(一) 编著 | 第163-170页 |
(二) 方志 | 第170-171页 |
今人编著 | 第171-182页 |
(一) 中文 | 第171-179页 |
(二) 英文 | 第179-182页 |
致谢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