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范式何以可能 | 第10-46页 |
一、“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求解 | 第12-24页 |
(一) 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及其“中国问题” | 第13-18页 |
(二) 唯物史观对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的适用性分析 | 第18-24页 |
二、解读“中国问题”的新方法:社会层级结构理论范式何以成立 | 第24-35页 |
(一) “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政治主导 | 第24-27页 |
(二) 中国政治权力的特殊性:政治权力至上和自上而下逐级管制 | 第27-29页 |
(三) 中国权力问题背后的社会层级结构:何以成立 | 第29-35页 |
三、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清理与总结 | 第35-46页 |
(一) 研究基础 | 第35-4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43-46页 |
第二章 政治哲学视野的社会层级结构理论 | 第46-122页 |
一、社会层级结构概念的界定 | 第46-67页 |
(一) 社会层级结构概念的基本规定 | 第46-54页 |
(二) 社会层级结构的深层意蕴 | 第54-63页 |
(三) 社会层级结构的性状表现 | 第63-67页 |
二、社会层级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与形成的社会基础 | 第67-81页 |
(一) 社会层级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 第67-72页 |
(二) 中国社会层级结构形成的历史基础 | 第72-78页 |
(三) 中国社会层级结构延续的现实原因 | 第78-81页 |
三、中国社会层级结构的基本特征 | 第81-92页 |
(一) 权利服膺权力 | 第82-84页 |
(二) 关系挤压能力 | 第84-86页 |
(三) 人治高于规则 | 第86-87页 |
(四) 管制压抑自立 | 第87-89页 |
(五) 一元排斥多样 | 第89-92页 |
四、社会层级结构的运行机制 | 第92-99页 |
(一) 权力至上 | 第92-94页 |
(二) 自上而下 | 第94-95页 |
(三) 等级控制 | 第95-98页 |
(四) 制衡乏力 | 第98-99页 |
五、社会层级结构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影响 | 第99-108页 |
(一) 历史作用 | 第100-105页 |
(二) 现实影响 | 第105-108页 |
六、改造社会层级结构的方式与主体 | 第108-112页 |
(一) 改造的基本方式 | 第109-110页 |
(二) 改造的主体力量 | 第110-112页 |
七、“中国问题”的世俗基础批判 | 第112-122页 |
(一) “中国问题”的基本特征 | 第113-115页 |
(二) 社会层级结构是“中国问题”存在的世俗基础 | 第115-122页 |
第三章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确立核心理念 | 第122-146页 |
一、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主题 | 第123-136页 |
(一) 学术背景 | 第124-130页 |
(二) 中国现实的问题逻辑 | 第130-134页 |
(三)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论域 | 第134-136页 |
二、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方法论 | 第136-139页 |
(一)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 第136-138页 |
(二)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 第138页 |
(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 第138页 |
(四) 革命政治与建设政治相区别 | 第138-139页 |
三、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 | 第139-146页 |
(一) 公正:获权方式 | 第140-141页 |
(二) 能力:获权根据 | 第141-142页 |
(三) 公共:如何用权 | 第142-143页 |
(四) 民本:为谁用权 | 第143-146页 |
第四章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走向理性政治 | 第146-190页 |
一、政治体制与中国发展 | 第146-153页 |
(一) 社会转型的实质是社会结构转型 | 第146-148页 |
(二) 中国发展命运系于政治体制 | 第148-151页 |
(三) 政治体制改革紧迫而必要 | 第151-153页 |
二、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 | 第153-156页 |
(一) 权力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 | 第153-155页 |
(二) 权力的合理配置是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 | 第155-156页 |
三、政治体制改革:走向理性政治 | 第156-190页 |
(一) 理性政治述略 | 第157-163页 |
(二)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 第163-168页 |
(三) 走向理性政治的基本路径 | 第168-190页 |
结语:解放思想的政治哲学之维 | 第190-200页 |
一、解放思想的属性解读 | 第190-193页 |
二、解放思想的当代视域 | 第193-196页 |
三、解放思想的现实路径 | 第196-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8页 |
后记 | 第208-2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