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

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问题之研究

论文提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一、研究缘起第13-16页
 二、研究目的第16页
 三、研究方法及范围第16-18页
 四、研究内容及相关文献叙述第18-24页
 五、预期完成之工作及具体成果第24-27页
第二章 金融衍生工具之法律经济分析第27-47页
 第一节 金融衍生工具之意义第27-28页
 第二节 金融衍生工具之再衍生第28-38页
  一、金融衍生工具之再衍生(Exotic Derivatives)第28-31页
  二、结构型债券(Structured Notes)的多样组合第31-32页
  三、保本型商品(Principal Guarantee Product)的崛起第32页
  四、金融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及信用金融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的发展第32-34页
  五、气候衍生性商品(Weather Derivatives)的兴起第34-35页
  六、金融衍生工具在保险业的新应用第35-36页
  七、金融衍生工具之发展趋势第36-38页
 第三节 金融衍生工具之法律功能性分析第38-42页
  一、法律功能性分析的建构第38-41页
  二、法律功能性分析的步骤第41-42页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监理之法律经济分析第42-47页
  一、信息不对称第42-43页
  二、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第43页
  三、监理的规模效应第43页
  四、外部性第43-44页
  五、福利损失第44-45页
  六、寇斯定理第45-46页
  七、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殊性第46-47页
第三章 金融衍生工具之法律风险与法律效力抗辩第47-67页
 第一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风险第47-50页
 第二节 「卡萨布兰加典范」(CASABLANCA PARADIGM)第50-51页
 第三节 金融衍生工具争议攻防之法律主张第51-63页
  一、管辖权不明第51-54页
  二、契约当事人越权与欠缺授权第54-55页
  三、商品适当性(suitability)第55-56页
  四、诈欺、虚伪陈述或未尽风险告知义务第56-57页
  五、违反忠实义务(fiduciary duty)第57-58页
  六、违反强制、禁止规定或监理机关之行政措施第58-59页
  七、赌博行为第59-61页
  八、信用支持物之可执行性第61页
  九、双边净额结算之效力第61-62页
  十、多边净额结算之效力第62-63页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之法律创新工程第63-67页
  一、法律工程之架构第63-64页
  二、法律创新工程分析第64-67页
第四章 金融衍生工具之监管结构与模式第67-93页
 第一节 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监理之冲击第67页
 第二节 金融监理一元化之国际实践第67-68页
 第三节 单一监理机关之监理模式第68-74页
  一、金融监理一元化之改革方向第68-69页
  二、英国金融监理模式第69-74页
 第四节 多个监理机关之并存监理模式第74-76页
 第五节 支持监理一元化之正反意见第76-81页
  一、赞成说主张第77-78页
  二、反对说主张第78-81页
 第六节 台湾地区金融监理一元化模式之启发第81-85页
  一、主要特色第81-82页
  二、运作成效之检讨第82-85页
 第七节 我国整合为单一监理机关之思辩第85-93页
  一、我国金融监理变革历程第85-88页
  二、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理体系第88-89页
  三、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第89-91页
  四、法规整合是终极目标第91-93页
第五章 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制度之问题第93-119页
 第一节 信息披露之潜在问题第93-94页
 第二节 信息披露之原则第94-96页
 第三节 金融衍生工具于财务报表上披露之争议第96-103页
  一、金融衍生工具表外处理的原因第97页
  二、金融衍生工具表内处理之可能性第97-99页
  三、金融衍生工具表内化处理之争议第99-103页
 第四节 信息披露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人之保护第103-108页
  一、「说明义务」之必要性第103页
  二、「说明义务」之法律基础第103-104页
  三、日本立法例第104-106页
  四、美国立法例第106-108页
 第五节 台湾地區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规定之评析第108-115页
  一、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之信息披露规定第108-110页
  二、公开发行公司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之信息披露规定第110页
  三、保障投资人之信息披露规定第110-112页
  四、财务会计准则公报之规定第112-115页
 第六节 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规定之评析第115-119页
  一、对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之规定第115-117页
  二、我国信息披露规范之問题第117-119页
第六章 金融衍生工具主协议之法律框架第119-168页
 第一节 ISDA主协议风险预防功能第119-120页
  一、预防法律未规范或规范不明之风险第119页
  二、预防契约疏漏之风险第119-120页
  三、预防当事人真意不明之风险第120页
  四、其它风险预防第120页
 第二节 ISDA主协议法律性质之争议第120-122页
 第三节 金融衍生交易合同与保险合同第122-125页
  一、金融衍生交易合同与保险合同之异同第122-123页
  二、衍生交易合同被认定为保险合同之风险第123-125页
 第四节 ISDA合同架构第125-126页
 第五节 ISDA主协议之主要爭議条款第126-145页
  一、解释条款(Interpretation)第126-127页
  二、净额结算(Netting of Payments)第127页
  三、税捐规定(Deduction or Withholding for Tax)第127-128页
  四、终止协议事由第128-129页
  五、违约事由(Event of Default)第129-133页
  六、终止事由第133-134页
  七、提前终止(Early Termination;Close-Out Netting)第134-139页
  八、转让第139页
  九、约定货币(Contractual Currency)第139-140页
  十、准据法及管辖权(Governing Law and Jurisdiction)第140-145页
 第六节 附件(SCHEDULE)之法律上功能第145-147页
 第七节 交易确认书(CONFIRMATION)之法律上功能第147-148页
 第八节 净额结算制度之法律问题第148-151页
  一、净额结算之定义及功能第149页
  二、ISDA主协议之净额结算条款第149-151页
 第九节 抵销之法律问题第151-157页
  一、ISDA主协议中之抵销第152-153页
  二、ISDA净额结算与抵销在中国法之效力第153-157页
 第十节 信用支持安排之法律问题第157-168页
  一、信用支持安排之法律性质第157-158页
  二、ISDA信用支持文件第158-159页
  三、信用支持文件之法律架构第159-160页
  四、信用支持文件之基本条款第160-161页
  五、信用支持文件之主要内容第161页
  六、主要信用支持安排之比较第161-162页
  七、信用支持文件之新发展第162页
  八、ISDA信用支持安排在中国法上的效力第162-168页
第七章 金融衍生工具之课税规则第168-196页
 第一节 金融衍生工具之租税特性第168-171页
  一、合同类型不易归类第168-169页
  二、跨国交易涉及重复课税第169页
  三、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的差异第169-170页
  四、交易所或店头交易的差异第170页
  五、市场参与者的差异第170页
  六、避险或投机的差异第170-171页
 第二节 衍生性金融工具所衍生之课税问题第171-172页
  一、所得性质之归类第171页
  二、课税时点及金额之认定第171页
  三、跨国交易之课税问题第171-172页
  四、创新金融工具对税制之挑战第172页
 第三节 金融衍生商品做为租税规划工具之模式第172-174页
  一、经济上目的相近的交易有不同的课税标准或适用不同税率第173页
  二、租税规划所生之节税效果大于规划所生之成本第173页
  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相对人愿意配合第173-174页
 第四节 可行之租税政策选择(TAX POLICY OPTIONS)第174-177页
  一、课税制度与财务会计处理原则一致第174-175页
  二、拆分法(bifurcation)第175页
  三、合一法(integration)第175页
  四、按市价结算法(Mark-to-Market Systems)第175页
  五、防弊措施(Anti-abuse Measures)第175-176页
  六、OECD所持之立场第176页
  七、事先预定损益认列时点法(Stated-Term Approach)第176-177页
  八、零税率法(Zero Tax Rate)第177页
 第五节 主要国家(地区)对金融衍生工具课税之规定第177-182页
  一、期货课税第177-179页
  二、期权课税第179-181页
  三、利率互换交易课税第181-182页
 第六节 台湾地区对金融衍生工具课税规定与问题第182-189页
  一、台湾地区对金融衍生工具课税规定第182-184页
  二、目前台湾地区金融衍生工具课税制度之争议暨挑战第184-187页
  三、对台湾地区金融衍生工具课税制度之建议第187-189页
 第七节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税收政策与问题第189-196页
  一、现行相关税收政策第189-191页
  二、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现行税制的问题第191-192页
  三、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税制的建议第192-196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196-215页
 第一节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之发展第196-200页
  一、场内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第196-198页
  二、场外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第198-200页
  三、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的政策指标第200页
 第二节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上之问题第200-207页
  一、经济面第201-203页
  二、法律面第203-207页
 第三节 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法制之建议第207-215页
  一、金融衍生工具立法原则的反思第207-208页
  二、應加速與國際規範接軌與加強國際金融監理合作第208-209页
  三、金融衍生工具法律框架之设计第209-215页
主要参考书目第215-227页

论文共2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布式环境下的上下文感知应用控制机制研究及实现
下一篇:生物农药在安溪茶叶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