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1-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的现状 | 第14-18页 |
(一) 科学哲学与课程研究 | 第14-15页 |
(二) 科学哲学与小学科学课程 | 第15-18页 |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达成目标 | 第18-19页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 预期达成目标 | 第19页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19-20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解读 | 第21-41页 |
一、科学哲学与小学科学课程研究 | 第21-26页 |
(一) 科学哲学主要问题及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二) 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研究意义 | 第22-26页 |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本质 | 第26-41页 |
(一) 从《自然》到《科学》 | 第26-28页 |
(二) 小学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 第28-35页 |
(三) 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理念 | 第35-41页 |
第二章 小学科学课程实践的科学哲学检讨 | 第41-71页 |
一、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检讨:科学文化视野 | 第41-54页 |
(一) 科学文化的内涵 | 第41-43页 |
(二) 科学文化的主要特性 | 第43-47页 |
(三) 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 | 第47-51页 |
(四) 科学文化视野下的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检讨 | 第51-54页 |
二、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科学知识观检讨 | 第54-61页 |
(一) 科学知识观及其内涵 | 第54-55页 |
(二) 科学知识观的演变 | 第55-58页 |
(三) 多元文化的科学知识观 | 第58-60页 |
(四)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检讨:科学知识观视角 | 第60-61页 |
三、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 | 第61-71页 |
(一)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形成 | 第61-64页 |
(二) 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 | 第64-65页 |
(三)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 | 第65-68页 |
(四)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 第68-71页 |
第三章 基于科学哲学的小学科学课程建构 | 第71-117页 |
一、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科学启蒙教育 | 第71-73页 |
二、小学科学课程类型:综合的科学课程 | 第73-75页 |
三、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培养科学素养 | 第75-78页 |
(一) 科学素养的内涵 | 第76-77页 |
(二) 以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 第77-78页 |
(三) 以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小学科学课程 | 第78页 |
四、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融入HPS教育理念 | 第78-86页 |
(一) HPS教育理念 | 第78-80页 |
(二) HPS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 第80-82页 |
(三) HPS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 第82-86页 |
五、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 | 第86-98页 |
(一)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历史的视角 | 第87-89页 |
(二) 科学探究教学:科学文化的视野 | 第89-98页 |
六、小学科学课程评价:立足科学文化 | 第98-110页 |
(一) 小学科学课程评价及其取向 | 第98-99页 |
(二) 小学科学课程评价理念 | 第99-100页 |
(三) 小学科学课程评价基本功能 | 第100-101页 |
(四) 小学科学课程评价主要内容 | 第101-105页 |
(五)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设计 | 第105-107页 |
(六)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 第107-110页 |
七、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源自科学文化 | 第110-117页 |
(一)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 第110-112页 |
(二) 源自科学文化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 | 第112-117页 |
第四章 小学科学课程走向的科学哲学透视 | 第117-139页 |
一、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挑战 | 第117-127页 |
(一) 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 | 第117-123页 |
(二) 相对主义的优势与缺陷 | 第123-124页 |
(三) 相对主义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挑战 | 第124-127页 |
二、科学方法多元化困扰下的小学科学课程 | 第127-133页 |
(一) 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方法 | 第127-131页 |
(二) 科学方法多元化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应对 | 第131-133页 |
三、新科学观下的小学科学课程走向 | 第133-139页 |
(一) 基本理念:走向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 第133-134页 |
(二) 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 第134-136页 |
(三) 课程内容:科学—技术—社会的融合 | 第136-137页 |
(四) 教学方式:在文化和相对中探究科学 | 第137-139页 |
结束语 | 第139-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9页 |
后记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