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立题依据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外自然灾害易损性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自然灾害易损性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外自然灾害易损性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步骤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主要技术路线和步骤 | 第14-16页 |
2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概念模型 | 第16-26页 |
·自然灾害易损性含义 | 第16页 |
·自然灾害的易损性类型 | 第16-17页 |
·影响灾害易损性的社会学分析 | 第17-23页 |
·基本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影响灾害易损性的主要社会因素 | 第18-23页 |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几种定义 | 第23-24页 |
·灾害社会学对灾害易损性的解释 | 第24页 |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3 重庆市自然灾害形成的背景及特点 | 第26-37页 |
·自然环境 | 第26-30页 |
·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地貌环境 | 第27页 |
·气候环境 | 第27-30页 |
·河流分布 | 第30页 |
·人文环境 | 第30-32页 |
·人口与民族 | 第30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30-32页 |
·自然灾害历史和现状 | 第32-36页 |
·自然灾害特点 | 第36-37页 |
4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第37-64页 |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7页 |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 第3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 第37-3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39-56页 |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56-64页 |
5 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 | 第64-78页 |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64页 |
·分类评价 | 第64-73页 |
·人口 | 第64-66页 |
·社会结构 | 第66-69页 |
·社会文化 | 第69-71页 |
·区域生态脆弱 | 第71-73页 |
·灾害社会易损性综合评价 | 第73-78页 |
·综合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确定 | 第73-74页 |
·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综合评价 | 第74-78页 |
6 重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结果耦合分析 | 第78-81页 |
·建立耦合模型 | 第78页 |
·构建灾害损毁模数模型 | 第78-79页 |
·耦合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7 结语 | 第81-83页 |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概念的形成 | 第81页 |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方法确立 | 第81-82页 |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研究可以促进灾害管理系统的完善 | 第82页 |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 第82-83页 |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的成绩 | 第82页 |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