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份 理论研究 | 第10-28页 |
一、传统中医对胃脘痛的观点及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二、胃脘痛的病因与病机 | 第11-15页 |
(一)胃脘痛的病因 | 第11-13页 |
(二)胃脘痛的病机 | 第13-15页 |
三、胃脘痛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 第15-24页 |
(一)古籍对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 第15-17页 |
(二)近代医家对胃脘痛的论述 | 第17-24页 |
1.胃脘痛的病证名定义 | 第17-18页 |
2.胃脘痛的舌象观察 | 第18页 |
3.胃脘痛与现代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 第18-19页 |
4.胃脘痛常见的临床表现 | 第19页 |
5.胃脘痛与相似病的鉴别诊断 | 第19页 |
6.近代临床医家对胃脘痛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 第19-22页 |
(1)近代临床医家治疗胃脘痛之辨证分型 | 第19-21页 |
(2)近代临床医师治疗胃脘痛之临床辨证论治 | 第21-22页 |
7.胃脘痛治则、治法研究 | 第22-24页 |
(1)治则研究 | 第22页 |
(2)治法研究 | 第22-24页 |
四、胃脘痛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论治 | 第24-28页 |
(一)胃脘痛脾胃湿热证的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二)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脘痛脾胃湿热证 | 第25页 |
(三)半夏泻心汤之临床疗效与用药加减 | 第25-28页 |
1.半夏泻心汤之临床疗效 | 第25-26页 |
2.半夏泻心汤之临症用药加减 | 第26-28页 |
第二部份 临床研究 | 第28-32页 |
一、病例收集 | 第2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一)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二)胃脘痛脾胃湿热证纳入标准 | 第29页 |
(三)胃脘痛脾胃湿热证排除标准 | 第29页 |
(四)药物剂型剂量服法和疗程 | 第29页 |
(五)胃脘痛脾胃湿热证观察方法 | 第29-30页 |
1.观察指标 | 第29-30页 |
2.胃脘痛脾胃湿热证临床症状记录 | 第30页 |
3.胃脘痛脾胃湿热证疗效判定标准 | 第30页 |
三、治疗结果 | 第30-31页 |
四、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部份 讨论 | 第32-34页 |
一、胃脘痛脾胃湿热证关系之中医相关理论 | 第32页 |
二、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脾胃湿热证的机理探讨 | 第32-33页 |
三、疗效分析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附录 | 第42-50页 |
附录1.诊断疗效标准 | 第42-43页 |
附录2 【表五】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分级量化标 | 第43-45页 |
附录3.【表六】胃脘痛脾胃湿热证患者疗程症状调查评分表 | 第45-46页 |
附录4.【表七】胃脘痛脾胃湿热证疗效评分表 | 第46-48页 |
附录5.脾胃湿热舌象图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