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秧歌调查与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一、引言 | 第9-16页 |
| (一)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 (二) 本文的选题和立意 | 第9-10页 |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0页 |
| (四) 实地考察情况 | 第10-11页 |
| (五) 隆尧秧歌的界定 | 第11-16页 |
| 1 秧歌与秧歌戏 | 第11-13页 |
| 2 隆尧秧歌剧团演职人员基本状况 | 第13-16页 |
| 二、隆尧秧歌的伴奏模式 | 第16-31页 |
| (一) 徒歌时期的隆尧秧歌 | 第16-18页 |
| 1 隆尧秧歌产生的必然性 | 第16-17页 |
| 2 伴奏模式的必然性 | 第17-18页 |
| (二) 武场时期的隆尧秧歌 | 第18-24页 |
| 1 隆尧秧歌与当地民间艺术的融合 | 第18-20页 |
| 2 秧歌早期的演出状况 | 第20-21页 |
| 3 风雨百年,隆尧秧歌经历跌宕起伏的漫长岁月 | 第21-23页 |
| 4 隆尧秧歌武场伴奏乐器 | 第23-24页 |
| (三) 文武结合时期的隆尧秧歌 | 第24-31页 |
| 1 隆尧秧歌伴奏乐器的大胆实践与创新 | 第24-29页 |
| 2 隆尧秧歌文武场伴奏乐器 | 第29-31页 |
| 三、结论 | 第31-39页 |
| (一) 隆尧秧歌的艺术价值 | 第31-32页 |
| (二) 隆尧秧歌的美学价值 | 第32-36页 |
| 1 语言美 | 第32-34页 |
| 2 器乐美 | 第34-35页 |
| 3 形式美 | 第35-36页 |
| (三) 隆尧秧歌的发展及保护价值 | 第36-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 附录 | 第40-41页 |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