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三角洲体系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内外对水驱后剩余油的研究 | 第9-10页 |
·国内外对聚驱后剩余油的研究 | 第10-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大庆油田地质沉积模型 | 第13-19页 |
·松辽大型叶状三角洲的沉积背景 | 第13页 |
·单体三角洲沉积模式 | 第13-15页 |
·枝状三角洲 | 第14页 |
·坨状三角洲 | 第14页 |
·枝-坨过渡状三角洲 | 第14-15页 |
·席状三角洲 | 第15页 |
·河流相储层砂体模型 | 第15-19页 |
·砂质辫状河砂体模型 | 第15-16页 |
·曲流河砂体模型 | 第16-17页 |
·低弯曲分流砂体模型 | 第17页 |
·顺直分流砂体模型 | 第17-19页 |
第3章 河流三角洲相储层模型的建立与模拟计算 | 第19-25页 |
·河流三角洲相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19-23页 |
·低弯曲分流砂体 | 第19-20页 |
·曲流河、高弯曲分流砂体 | 第20-22页 |
·顺直分流砂体 | 第22页 |
·砂质辫状河砂体 | 第22-23页 |
·建立动态模型,并进行模拟运算 | 第23-25页 |
·参数选择 | 第23-24页 |
·工作制度 | 第24-25页 |
第4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25-39页 |
·辫状河砂体 | 第25-27页 |
·顺直分流河砂体 | 第27-30页 |
·曲流河砂体 | 第30-33页 |
·高弯曲分流河砂体 | 第33-35页 |
·低弯曲分流河砂体 | 第35-39页 |
第5章 剩余油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9页 |
·韵律的影响 | 第39-40页 |
·水平夹层 | 第40-42页 |
·废弃河道 | 第42-43页 |
·侧积夹层形成剩余油 | 第43-49页 |
·没有夹层时的情况 | 第43-45页 |
·顺夹层注水的情况 | 第45-46页 |
·逆夹层注水的情况 | 第46页 |
·沿夹层延伸方向注水的情况 | 第46-47页 |
·侧积夹层形成剩余油的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详细摘要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