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规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写作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 ·背景 | 第11-13页 |
| ·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写作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 第2章 不良资产概述 | 第20-34页 |
| ·不良资产的界定 | 第20-22页 |
|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 ·不良资产的内涵 | 第21-22页 |
| ·不良资产的分类 | 第22-27页 |
| ·代表性资产风险分类方法 | 第22-24页 |
| ·我国不良资产分类方法的演变 | 第24-25页 |
| ·我国现行的不良资产“五级分类方法”的框架 | 第25-27页 |
| ·不良资产的现状和影响 | 第27-32页 |
| ·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第27-29页 |
| ·不良资产的影响 | 第29-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3章 不良资产的成因 | 第34-52页 |
| ·理论成因 | 第34-36页 |
| ·商业银行内在脆弱性理论 | 第34-35页 |
| ·信用论 | 第35-36页 |
| ·贷款客户关系及竞争理论 | 第36页 |
| ·宏观制度成因 | 第36-43页 |
| ·经济金融环境分析 | 第37-39页 |
| ·政府政策环境分析 | 第39-41页 |
| ·法制监督环境分析 | 第41-42页 |
| ·市场运行环境分析 | 第42-43页 |
| ·银行产权与管理体制成因 | 第43-46页 |
| ·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 第43页 |
| ·银行信贷管理缺位 | 第43-45页 |
| ·银行行业偏差导致资产结构失衡 | 第45页 |
| ·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回收率过低 | 第45-46页 |
| ·企业经营管理成因 | 第46-51页 |
| ·企业生产经营条件不完善 | 第46-48页 |
|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 第48-49页 |
| ·企业内源融资严重不足,外源融资严重依赖银行 | 第49-50页 |
| ·企业改革中某些行为的变异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 第52-62页 |
| ·国外不良资产处置状况 | 第52-56页 |
| ·美国的分离经营模式 | 第52-53页 |
| ·日本设立整理回收银行和过渡银行 | 第53-54页 |
| ·波兰组建工业发展局 | 第54-56页 |
| ·我国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 | 第56-61页 |
| ·政策性银行的成立 | 第56-57页 |
| ·财政部对国有银行的注资 | 第57页 |
| ·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并处理不良资产 | 第57-59页 |
| ·债转股 | 第59-60页 |
| ·呆账准备金制度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我国不良资产法律防范的完善 | 第62-76页 |
| ·法律的执行与司法制度的保障 | 第62-65页 |
| ·加强对不良资产的法律防范救济 | 第65-68页 |
| ·贷款发放的事前审定 | 第65-67页 |
| ·贷款发放合同订立时的法律规制 | 第67-68页 |
| ·贷款发放后的检查 | 第68页 |
| ·建立健全金融信用保障法律制度 | 第68-70页 |
| ·信用缺失的制度分析 | 第68-69页 |
| ·构建我国信用法律制度 | 第69-70页 |
| ·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 第70-73页 |
| ·金融风险监管理念 | 第70-71页 |
| ·构建我国特色的金融监管方式 | 第71-73页 |
| ·建立金融机构救助与退出法律制度 | 第73-74页 |
| ·建立金融救助的必要性 | 第73-74页 |
| ·完善破产法,促进金融退出制度的建立 | 第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