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0-39页 |
·研究的基本背景 | 第20-23页 |
·西部地区的生态质量直接影响着东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第20-21页 |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缓贫任务依然繁重 | 第21-22页 |
·以“一退两还”为核心的生态建设进入成果巩固阶段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一退两还”的内涵 | 第24-25页 |
·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 | 第25-26页 |
·“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的含义 | 第26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6-33页 |
·国内外关于生态重建与缓贫问题研究 | 第27-29页 |
·国内外关于“一退两还”补偿问题研究 | 第29-33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3-35页 |
·研究思路 | 第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数据来源说明 | 第35页 |
·研究假设与内容 | 第35-37页 |
·研究假设 | 第35-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37-39页 |
第2章 西部地区实施“一退两还”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39-52页 |
·前言 | 第39页 |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 第39-43页 |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 第43-45页 |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 | 第45-47页 |
·要素禀赋理论 | 第47-48页 |
·效率与公平理论 | 第48-50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补偿机制实施的背景分析 | 第52-77页 |
·前言 | 第52页 |
·西部地区的基本特点: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 | 第52-65页 |
·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分布状况 | 第52-54页 |
·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分布状况 | 第54-55页 |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与经济贫困区的耦合区 | 第55-56页 |
·西部地区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的具体特征 | 第56-65页 |
·西部地区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的互动机理 | 第65-74页 |
·PPE怪圈理论 | 第65-67页 |
·脆弱的生态环境是造成西部地区经济贫困的客观条件 | 第67-73页 |
·经济贫困是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社会因素 | 第73-74页 |
·“一退两还”对西部地区发展的作用分析 | 第74-76页 |
·有利于激活农村投资机制,增加当地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 | 第74-75页 |
·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第75-76页 |
·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 第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现行补偿机制实施现状分析 | 第77-113页 |
·前言 | 第77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补偿机制的演变 | 第77-82页 |
·早期动员阶段的“一退两还”补偿补偿机制(1949-1998年) | 第77-79页 |
·规范实施阶段的“一退两还”补偿机制(1999年-) | 第79-82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补偿机制实施效果分析 | 第82-108页 |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回顾 | 第82-84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84-85页 |
·短期效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5-94页 |
·西部退还地区农业一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评价 | 第94-102页 |
·西部退还地区农业产业的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 | 第102-108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现行补偿机制的缺陷 | 第108-111页 |
·补偿标准上,高度统一,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 第109页 |
·补偿期限上,重短期激励,轻长期激励 | 第109-110页 |
·补偿资金来源上,途径单一,缺乏多元化 | 第110页 |
·补偿主体上,权责不太明确,中东部受益地区缺位 | 第110页 |
·补偿对象上,主体不全面,县级政府缺位 | 第110-111页 |
·补偿方式上,手段单一,缺乏配套的支撑体系 | 第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5章 西部退还地区新产业结构构建所需时长和资源量的预测 | 第113-142页 |
·前言 | 第113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成果面临的潜在威胁分析 | 第113-118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13-114页 |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114-115页 |
·退耕农户对“一退两还”政策的认识和态度 | 第115-116页 |
·退耕农户对退耕补偿的看法及未来打算 | 第116-117页 |
·“一退两还”成果面临复耕的威胁 | 第117-118页 |
·西部地区巩固“一退两还”成果的理论分析 | 第118-121页 |
·西部退还地区新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121-127页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122-124页 |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的“EKC”理论 | 第124-12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125-127页 |
·西部退还地区新产业结构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27-129页 |
·GM(1,1)模型的基本思路 | 第127-128页 |
·GM(1,1)模型的分析步骤 | 第128-129页 |
·数据说明 | 第129页 |
·西部退还地区新产业结构得以构建所需时长的预测分析 | 第129-135页 |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配置所需时长的预测分析 | 第129-133页 |
·农民脱贫致富所需时长的预测分析 | 第133-135页 |
·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135页 |
·西部退还地区新产业结构得以构建所需资源量的预测分析 | 第135-139页 |
·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所需资源量的预测分析 | 第136-137页 |
·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所需资源量的预测分析 | 第137-139页 |
·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2页 |
第6章 西部地区“一通两还”后补偿机制的框架设想 | 第142-164页 |
·前言 | 第142页 |
·“一退两还”补偿的国际经验 | 第142-146页 |
·美国“一退两还”补偿政策概况 | 第142-144页 |
·欧共体国家“一退两还”的补偿政策 | 第144页 |
·哥斯达黎加“一退两还”补偿政策概况 | 第144-145页 |
·巴西“一退两还”补偿政策概况 | 第145-146页 |
·“一退两还”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给西部地区的启示 | 第146-148页 |
·以政府的公共财政支付为主,并引入竞争机制 | 第146页 |
·明晰产权,并允许自由转让 | 第146-147页 |
·遵循自愿原则,并依退耕地的生产力及用途实行差别补偿 | 第147页 |
·采用多种途径实施“一退两还”补偿 | 第147页 |
·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补偿资金的利用效率 | 第147-148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理论框架的构建 | 第148-163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的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与价值分析 | 第148-150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150-160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 | 第160-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7章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公共财政补偿途径的优化 | 第164-184页 |
·前言 | 第164页 |
·优化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的基本原则 | 第164-165页 |
·拓展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范畴 | 第165-167页 |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主体 | 第165-166页 |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对象 | 第166-167页 |
·调整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和补偿年限 | 第167-172页 |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确定 | 第167-171页 |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期限的确定 | 第171-172页 |
·完善西部地区“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筹集与补偿方式 | 第172-174页 |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渠道 | 第172-173页 |
·“一退两还”生态效益补偿方式 | 第173-174页 |
·下游居民对“一退两还”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居民为例 | 第174-182页 |
·研究区域概况及CVM调研过程 | 第175-177页 |
·下游居民生态补偿意愿支付分析 | 第177-181页 |
·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181-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第8章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市场化补偿途径的实践分析 | 第184-206页 |
·前言 | 第184页 |
·国内外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补偿的实践 | 第184-186页 |
·以碳汇贸易实现“一退两还”生态补偿的实践分析 | 第186-192页 |
·碳汇贸易产生的背景 | 第186-187页 |
·国际碳汇市场的交易状况 | 第187-188页 |
·开展“一退两还”碳汇贸易的潜力分析 | 第188-190页 |
·开展“一退两还”碳汇贸易的对策建议 | 第190-192页 |
·以森林水文服务交易实现“一退两还”生态补偿的实践分析 | 第192-199页 |
·国际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开发的实践 | 第192-195页 |
·我国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195-197页 |
·开展“一退两还”水文服务交易的几点建议 | 第197-199页 |
·以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实现“一退两还”生态补偿的实践分析 | 第199-205页 |
·发展生物柴油的意义 | 第199-200页 |
·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分析 | 第200-201页 |
·我国建设林业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的优劣势分析 | 第201-203页 |
·利用“一退两还”建设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的几点建议 | 第203-205页 |
·本章小结 | 第205-206页 |
第9章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中的支撑体系建设 | 第206-229页 |
·前言 | 第206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中的后续产业支撑 | 第206-216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07-209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续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第209-214页 |
·推进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 第214-216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中的制度支撑 | 第216-220页 |
·优化林(草)业产权制度 | 第216-217页 |
·建立“一退两还”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制度 | 第217-219页 |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第219-220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中的政策支撑 | 第220-226页 |
·实施多样化的管护政策 | 第221-222页 |
·完善退还区生活能源供给政策 | 第222-223页 |
·实施缓解退还区人口压力政策 | 第223-224页 |
·全面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 第224-226页 |
·西部地区“一退两还”后补偿中的法律支撑 | 第226-227页 |
·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 | 第226-227页 |
·构建补偿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 | 第2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27-229页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29-233页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229-232页 |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232-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3页 |
致谢 | 第243-245页 |
研究生阶段参与课题、发表论文及著作一览 | 第245-253页 |
附件1 | 第253-259页 |
附件2 | 第259-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