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模式介绍 | 第16-20页 |
·气候模式CAM3 | 第16页 |
·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ATCH | 第16-19页 |
·动力模块 | 第16-17页 |
·气溶胶方案 | 第17-18页 |
·沉降过程 | 第18页 |
·源排放 | 第18页 |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计算方案 | 第18-19页 |
·CAM3和MATCH离线耦合模式系统的建立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特征及分析 | 第20-43页 |
·引言 | 第20页 |
·模式验证和结果讨论 | 第20-33页 |
·与MOD08_M3产品AOD的全球分布比较 | 第21-23页 |
·与MOD08_M3产品AOD的中国地区分布比较 | 第23-25页 |
·与中国太阳分光观测网AOD资料的台站对比 | 第25-31页 |
·与AERONET站点AOD观测值比较 | 第31-32页 |
·与MOD08_M3产品AOD资料的站点比较 | 第32-33页 |
·2006年中国区域AOD的气溶胶化学组成分析 | 第33-35页 |
·气候态2001年中国地区AOD的比较 | 第35-38页 |
·气候态2001年中国地区AOD的气溶胶化学组成分析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全球及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分布特征及分析 | 第43-65页 |
·前言 | 第43-44页 |
·2006年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分布特征 | 第44-49页 |
·硫酸盐气溶胶 | 第44-46页 |
·黑碳气溶胶 | 第46-47页 |
·沙尘气溶胶 | 第47-49页 |
·气候态2001年全球气溶胶浓度模拟结果及其与观测资料的比较 | 第49-57页 |
·硫酸盐气溶胶 | 第49-51页 |
·黑碳气溶胶 | 第51-52页 |
·有机碳气溶胶 | 第52-54页 |
·海盐气溶胶 | 第54-55页 |
·沙尘气溶胶 | 第55-57页 |
·气候态2001年中国地区气溶胶浓度分布的模拟研究 | 第57-63页 |
·硫酸盐气溶胶 | 第57-58页 |
·黑碳气溶胶 | 第58-59页 |
·有机碳气溶胶 | 第59-60页 |
·海盐气溶胶 | 第60-61页 |
·沙尘气溶胶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70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5-67页 |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 第67-6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68页 |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