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无刷直流电机概述 | 第11-13页 |
·技术发展对无刷直流电机应用的推动 | 第13-14页 |
·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对无刷直流电机应用的推动 | 第13页 |
·嵌入式技术发展对无刷直流电机应用的推动 | 第13-14页 |
·无刷直流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电机转子位置的检测 | 第15页 |
·电机控制算法的选择 | 第15-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6-18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 | 第18-25页 |
·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8-21页 |
·无刷直流电机的组成 | 第18-19页 |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换向过程 | 第19-21页 |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1-25页 |
·无刷直流电机的电学与力学特性 | 第21-22页 |
·无刷直流电机的传递函数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25-38页 |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 第25-28页 |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步骤 | 第27-28页 |
·模糊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 第28页 |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中的简单模糊控制器 | 第28-34页 |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 | 第34-38页 |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理论 | 第34页 |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第34-35页 |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基于 dSPACE/Simulink 模糊控制器的仿真与设计 | 第38-53页 |
·半实物仿真系统 dSPACE 概述 | 第38-39页 |
·dSPACE/Simulink 下的系统建模方法 | 第39-40页 |
·使用 dSPACE/Simulink 对自适应模糊控制器仿真 | 第40-49页 |
·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 | 第40-41页 |
·系统整体的模块 | 第41-42页 |
·BLDCM 系统整体控制框图 | 第42-44页 |
·PWM 安全控制模块的仿真 | 第44-45页 |
·换相逻辑模块的仿真 | 第45页 |
·电机速度计算模块的仿真 | 第45-47页 |
·模糊自适应算法的仿真 | 第47-49页 |
·dSPACE 中的仿真结果 | 第49-53页 |
·仿真结果 | 第49-52页 |
·仿真结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第53-71页 |
·系统主要芯片概述 | 第53-55页 |
·主控芯片dsPIC30F | 第53-54页 |
·逆变器件IPM | 第54-55页 |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5-60页 |
·系统硬件结构框图 | 第55-56页 |
·功率逆变电路及其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56-58页 |
·霍尔位置传感器的相位检测 | 第58-59页 |
·电源系统的设计 | 第59页 |
·光电编码盘的使用 | 第59-60页 |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60-64页 |
·主程序流程图 | 第60-61页 |
·软件系统中断程序 | 第61-63页 |
·电机速度的检测与控制算法的执行 | 第63页 |
·电机换相在软件中的实现 | 第63-64页 |
·自适应模糊算法在软件中的实现 | 第64-68页 |
·自调整因子α的计算 | 第65页 |
·输入变量论域与量化因子的选择 | 第65页 |
·输入变量模糊化的实现 | 第65-67页 |
·模糊推理规则的选择 | 第67页 |
·输出变量去模糊化的实现 | 第67-68页 |
·实际测量数据 | 第68-71页 |
·霍尔位置信号 | 第68页 |
·PWM 信号 | 第68-71页 |
第六章 控制算法的对比 | 第71-76页 |
·电机启动阶段算法比较 | 第71-73页 |
·负载突变阶段算法比较 | 第73-75页 |
·算法比较的结论 | 第75-76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76-78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前景和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攻硕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