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铜污染及其治理 | 第17-20页 |
·铜及铜污染 | 第17-18页 |
·含铜废水处理技术 | 第18-20页 |
·液膜技术概述 | 第20-24页 |
·液膜技术发展简史 | 第20-21页 |
·液膜的基本构型 | 第21-24页 |
·液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第24-28页 |
·液膜分离技术的原理 | 第24-27页 |
·液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 第27-28页 |
·新型液膜分离技术 | 第28-33页 |
·夹心型液膜 | 第28-29页 |
·流动液膜与包容液膜 | 第29-30页 |
·液体薄膜渗透萃取 | 第30-31页 |
·支撑乳化液膜 | 第31-32页 |
·中空纤维更新液膜 | 第32-33页 |
·液膜稳定性改进研究 | 第33-34页 |
·乳化液膜稳定性改进研究 | 第33-34页 |
·支撑液膜稳定性改进 | 第34页 |
·传质模型的建立与发展 | 第34-37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7-43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7页 |
·膜组件参数及实验流程 | 第37-38页 |
·中空纤维更新液膜实验 | 第38-39页 |
·中空纤维支撑液膜实验 | 第39-40页 |
·大块液膜实验 | 第40-41页 |
·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41-43页 |
第3章 HFRLM技术回收Cu(Ⅱ)传质性能的研究 | 第43-64页 |
·HFRLM的稳定时间 | 第43-44页 |
·HFRLM的传质性能 | 第44-45页 |
·HFRLM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45-59页 |
·两相流速的影响 | 第45-51页 |
·两种混合方式的比较 | 第51-53页 |
·载体浓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料液浓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料液pH的影响 | 第55-56页 |
·反萃相H~+浓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相比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不同输送动力的比较 | 第58-59页 |
·HFRLM的促进迁移研究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HFRLM与HFSLM萃取水溶液中Cu(Ⅱ)传质性能的比较 | 第64-70页 |
·HFSLM操作稳定时间 | 第64-65页 |
·两相流速的影响 | 第65-68页 |
·HFRLM与HFSLM萃取水溶液中Cu(Ⅱ)的初步比较 | 第68页 |
·稳定性能的比较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模型研究 | 第70-76页 |
·传质模型 | 第70-72页 |
·分传质系数关联式 | 第72-73页 |
·模型验证 | 第73-75页 |
·不同管壳程流速时的计算值与实验值 | 第73-74页 |
·不同萃取分配系数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 碘量法测定水溶液中Cu~(2+)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