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引子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司法认知的概念及其起源 | 第18-36页 |
第一节 司法认知的概念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司法认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0-25页 |
一、司法认知与免证事实 | 第20-21页 |
二、司法认知与自认 | 第21-22页 |
三、司法认知与推定 | 第22-24页 |
四、司法认知与预决事实 | 第24-25页 |
五、结论 | 第25页 |
第三节 司法认知的起源 | 第25-36页 |
一、司法认知的历史渊源 | 第25-27页 |
二、早期司法实践中的司法认知 | 第27-31页 |
三、司法认知的早期理论发展 | 第31-36页 |
第二章 司法认知的理论基础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司法认知法律的理论基础 | 第37-39页 |
一、必要的职能装备 | 第37-38页 |
二、维护法律统一性的需要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司法认知事实的理论基础 | 第39-45页 |
一、司法认知事实的事实基础——必要的“智力装备” | 第40-42页 |
二、司法认知事实的体系基础——维护“认识”统一性的需要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司法认知适用对象之一——事实 | 第45-135页 |
第一节 司法认知适用对象的早期理论研究 | 第45-50页 |
第二节 司法认知事实的衡量标准 | 第50-68页 |
一、传统的衡量标准——众所周知 | 第51-59页 |
二、传统衡量标准的近现代发展——确定性可证实的事实 | 第59-68页 |
第三节 司法认知事实的确定性 | 第68-75页 |
一、确定性概述 | 第68-70页 |
二、塞耶——威格莫尔的不确定性理论 | 第70-71页 |
三、摩根——麦考密克的确定性理论 | 第71-73页 |
四、结论 | 第73-75页 |
第四节 裁决性事实与立法性事实 | 第75-85页 |
一、裁决性事实和立法性事实的概念 | 第78-80页 |
二、裁决性事实和立法性事实的区别及其重要性 | 第80-85页 |
第五节 裁决性事实的司法认知及其分类 | 第85-91页 |
一、裁决性事实的司法认知 | 第85-86页 |
二、裁决性事实的衡量标准 | 第86-87页 |
三、裁决性事实的种类 | 第87-91页 |
第六节 立法性事实的司法认知 | 第91-105页 |
一、司法认知立法性事实是否有必要法典化的争论 | 第93-101页 |
二、司法认知立法性事实的衡量标准以及法庭可以依据的资料 | 第101-105页 |
第七节 裁决性事实和立法性事实的相互转换 | 第105-110页 |
第八节 非裁决性事实——背景事实的司法认知 | 第110-116页 |
第九节 几类特殊事实的司法认知 | 第116-135页 |
一、政治事实的司法认知 | 第116-118页 |
二、科技事实的司法认知 | 第118-128页 |
三、与法官刑事量刑有关的事实的司法认知 | 第128-133页 |
四、转变为习惯法的事实的司法认知 | 第133-135页 |
第四章 司法认知适用对象之二——法律 | 第135-190页 |
第一节 司法认知适用对象之二——法律概述 | 第135-138页 |
第二节 国内法 | 第138-155页 |
一、英国 | 第138-140页 |
二、美国 | 第140-155页 |
第三节 外国法律的司法认知和证明 | 第155-187页 |
一、外国法律概述 | 第155-156页 |
二、关于外国法律早期的理论与实践 | 第156-161页 |
三、将外国法律推定为等同于国内法或诉讼地法 | 第161-165页 |
四、外国法律的证明 | 第165-174页 |
五、外国法律的司法认知 | 第174-184页 |
六、法庭以及当事人在外国法律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 第184-187页 |
七、总结 | 第187页 |
第四节 司法认知法律的衡量标准 | 第187-190页 |
第五章 司法认知程序 | 第190-227页 |
第一节 司法认知程序的启动 | 第190-197页 |
一、四种类型的司法认知启动方式 | 第190-192页 |
二、《联邦证据规则》规定的司法认知启动方式的优势 | 第192-194页 |
三、《联邦证据规则》的缺陷以及相应的理论或者司法实践对策 | 第194-197页 |
第二节 对司法认知的审理——听证 | 第197-208页 |
一、给当事人的通知 | 第199-202页 |
二、提出听证申请的时间 | 第202-204页 |
三、听证的内容 | 第204页 |
四、提出听证申请的对象 | 第204-208页 |
第三节 指示陪审团 | 第208-216页 |
一、相关的宪法权利背景 | 第208-209页 |
二、几类不同的指示陪审团方案 | 第209-216页 |
第四节 上诉审程序中的司法认知 | 第216-227页 |
一、上诉审中能否进行司法认知 | 第216-217页 |
二、上诉审中司法认知的种类 | 第217-221页 |
三、刑事案件上诉审中的司法认知 | 第221-223页 |
四、上诉审中立法性事实的司法认知 | 第223-225页 |
五、上诉审中法庭以及当事人各自的职责 | 第225-227页 |
第六章 司法认知的性质、效力和作用 | 第227-252页 |
第一节 司法认知的性质 | 第227-235页 |
一、非正式证明理论 | 第227-229页 |
二、司法职能理论(司法推理理论) | 第229-232页 |
三、特殊推定理论 | 第232-233页 |
四、结论 | 第233-235页 |
第二节 司法认知的效力 | 第235-247页 |
一、司法认知效力概述 | 第235-236页 |
二、塞耶和威格莫尔的观点 | 第236-237页 |
三、摩根的观点 | 第237-241页 |
四、麦考密克的观点 | 第241-242页 |
五、戴维斯的观点 | 第242-244页 |
六、英国关于司法认知效力的学术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司法认知的效力 | 第244-246页 |
七、结论 | 第246-247页 |
第三节 司法认知的作用 | 第247-252页 |
一、免却证明所产生的经济作用 | 第247-249页 |
二、当事人证明责任的免除 | 第249-250页 |
三、避免混淆视听而统一认识 | 第250-252页 |
第七章 司法认知在中国 | 第252-273页 |
第一节 我国与司法认知相关的立法、理论研究以及司法实践现状 | 第252-260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252-256页 |
二、我国关于司法认知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256-259页 |
三、相关司法实践 | 第259-260页 |
第二节 关于在我国确立司法认知规则的构想 | 第260-273页 |
一、在我国确立司法认知规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60-264页 |
二、在我国构建司法认知规则的建议 | 第264-27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73-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