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南缘印支期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花岗岩研究的现状 | 第11-16页 |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实验测试方法 | 第20-21页 |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41页 |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22-23页 |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 第23-26页 |
·区域地层 | 第26-33页 |
·区域岩浆岩 | 第33-39页 |
·侵入岩 | 第33-36页 |
·火山岩 | 第36-37页 |
·蛇绿岩和镁铁质—超镁铁质岩 | 第37-39页 |
·区域构造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花岗岩体野外地质和岩相学特征 | 第41-46页 |
·花岗岩体野外地质特征 | 第41-43页 |
·花岗岩体的岩相学特征 | 第43-46页 |
·和勒冈希里克特岩体 | 第43-45页 |
·科科鄂阿龙岩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63页 |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51页 |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1-63页 |
第五章 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 第63-83页 |
·锆石U-Pb定年 | 第63-68页 |
·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闪长岩 | 第63-64页 |
·和勒冈希里克特暗色微粒包体 | 第64-66页 |
·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 | 第66-68页 |
·锆石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形成温度 | 第68-83页 |
·锆石的元素组成特征 | 第68-72页 |
·锆石中钛地质温度计算 | 第72-73页 |
·锆石饱和温度计算 | 第73-83页 |
第六章 岩体的成因和形成构造环境 | 第83-105页 |
·岩体的成因 | 第83-98页 |
·和勒冈希里克特岩体源区类型和岩石成因 | 第83-90页 |
·暗色微粒包体的源区类型和岩石成因 | 第90-92页 |
·科科鄂阿龙岩体源区类型和岩石成因 | 第92-98页 |
·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第98-101页 |
·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98-100页 |
·岩体形成的地质意义 | 第100-101页 |
·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 | 第101-105页 |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3页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第123-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