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7页 |
| 前言 | 第7-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口蹄疫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0-26页 |
| 1 概述 | 第10-11页 |
| 2 FMDV | 第11页 |
| 3 FMDV 非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 第11-14页 |
| ·前导蛋白酶(L~(pro)) | 第11-12页 |
| ·2A、28 和2C | 第12页 |
| ·3A 和38 | 第12-13页 |
| ·3C 蛋白酶(3Cpro) | 第13页 |
| ·3D 聚合酶(3D~(pol)) | 第13-14页 |
| 4 FMD 诊断技术 | 第14-21页 |
| ·病毒分离技术 | 第14页 |
| ·细胞培养 | 第14页 |
| ·动物接种 | 第14页 |
| ·血清学诊断技术 | 第14-16页 |
| ·琼脂扩散试验 | 第14页 |
|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 CFT) | 第14-15页 |
| ·病毒中和试验(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 VNT) | 第15页 |
|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 第15页 |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15-16页 |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6-18页 |
| ·核酸探针 | 第16页 |
| ·RT-PCR 技术 | 第16-18页 |
| ·等电点聚焦电泳技术 | 第18页 |
| ·核酸序列分析 | 第18页 |
| ·免疫动物和自然感染动物的区分 | 第18-21页 |
| ·鉴别感染与免疫动物的理论依据 | 第19页 |
| ·FMDV 感染与免疫鉴别诊断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鉴别感染与免疫动物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 第20-21页 |
| 5 结语 | 第21-26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6-47页 |
| 第一章 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 基因的可溶性表达与反应原性的鉴定 | 第26-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 ·材料 | 第26-27页 |
| ·阳性质粒、细菌菌株及质粒载体 | 第26页 |
| ·血清 | 第26页 |
| ·酶和生物试剂 | 第26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 ·引物 | 第27页 |
| ·方法 | 第27-34页 |
| ·PCR 扩增 | 第27页 |
| ·PCR 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27-28页 |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8-31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1-32页 |
|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 第32页 |
| ·表达产物的检测 | 第32-33页 |
|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33-34页 |
| 2 结果 | 第34-37页 |
| ·PCR | 第34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4-35页 |
| ·表达产物检测 | 第35-37页 |
| ·SDS-PAGE 电泳 | 第35-36页 |
|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 第36页 |
| ·ELISA 检测 | 第36-37页 |
| 3 讨论 | 第37-39页 |
| 第二章 牛和猪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3AB-I-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39-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 ·试剂和材料 | 第39页 |
| ·3AB 抗原的制备 | 第39页 |
| ·血清样品 | 第39-40页 |
| ·3AB-I-ELISA 操作流程 | 第40页 |
| ·3AB-I-ELISA 最佳工作条件的确定 | 第40-41页 |
| ·抗原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0页 |
| ·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 ·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41页 |
| ·3AB 与3ABC 抗原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抗原最佳工作浓度 | 第41页 |
| ·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 ·猪血清非结构蛋白3AB 抗体临界值(cut off 值)和可疑区间的确定 | 第42-43页 |
| ·牛血清非结构蛋白抗体临界值(cut off 值)和可疑区间的确定 | 第43-44页 |
| ·猪和牛血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及与3ABC-I-ELISA 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44-45页 |
| 3 讨论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 导师简介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