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技法论文--中国画技法论文

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传统笔法习得的“无我”与“有我”之境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9页
引言第9-13页
一、目击道存——书法的传统立场及观照方式第13-16页
二、千古不易——笔法作为书法艺术的生命线第16-19页
 一)法度的起点和技巧的核心第17页
 二)审美的觉醒与形式的追求第17页
 三)抒情的需要和主体的介入第17-18页
 四)点线的品质及笔法的功用第18-19页
三、我注六经——经典笔法的技术尺度与观念确认第19-25页
 一)经典法书的公共审美特质及宏观标准第20-22页
  1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意象美第20-21页
  2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中和美第21页
  3 隐迹立形,备遗不俗——气韵美第21-22页
 二)经典笔法的形式构成和审美观照第22-25页
  1、形式技术诉求第22-24页
   1)峰杪起伏,毫芒衄挫——外形式层(芒角)第23页
   2)藏骨抱筋,含文包质——内形式层(质感)第23-24页
  2、精神内蕴诉求第24-25页
   1)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情感追求第24页
   2)志气平和,风规自远——意境追求第24-25页
四、毫发死生——传统笔法的演进机制与审美流变第25-32页
 一)君子藏器——三代文字与中锋笔法之建制第25-27页
 二)纤维向背——八分取势与使转笔法之演绎第27-28页
 三)众妙之门——魏晋风度与绞转笔法之大成第28-29页
 四)法的绝唱——唐人楷则与提按笔法之总结第29-31页
 五)今不逮古——逆向迁移与提按笔法之流弊第31-32页
五、挥运之时——经典笔法的技术整合与显性习得第32-40页
 一)运斤成风——物质媒介的控制和超越第33-35页
  1、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揭秘与软毫求力第33-34页
  2、便其所习——"单苞法"及其"失传"之秘第34页
  3、妙无所加——五指执笔法(双苞)与"拨镫"执笔法第34-35页
 二)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动力形式与点线语言的因果互动第35-40页
  1、行则驻之,正则反之——正锋中段行笔的两力对抗第35-36页
   1)执笔方法第35页
   2)行笔速度第35页
   3)力的对抗第35页
   4)锋的位置第35-36页
  2、兔起鹘落,十起五伏——端部提按行笔的压力疏导第36-37页
   1)发力强度第36页
   2)运笔动作第36页
   3)提按频率第36页
   4)笔锋位置第36-37页
  3、纵横牵掣,钩环盘纡——使转笔法与点画形质的因果关系第37-38页
   1)法出于指第37-38页
   2)形直意曲第38页
  4、因势生形,形彰势显——笔势的生发与视觉的延伸第38-40页
   1)阴阳既生,形式出矣——转笔发力与连绵取势第39页
   2)操之纵之,六辔在手——笔势的收放与蓄势发力第39页
   3)藏头护尾,一波三折——点线内部"势"的自足与开拓第39-40页
   4)形从势生,因势利导——线系的生成与互动第40页
六、通会之际——个人化感性方式的生成与形式法则的隐性习得第40-46页
 一)心行与心迹——个人化感性方式的出场与形式语言的回应第41-42页
 二、)口音"与习气——个人化感性品质的困惑与"中介语言"的负迁移第42-45页
 三)"动力微技术"与"语言超形式"——个人化感受模式的突围与笔法运动形式的重建第45-46页
七、六经注我——个人化语言的自我阐释第46-54页
 一)法的堕性——个人化语言的历史尴尬第47-48页
 二)三位一体——个人化语言的建构原则第48-49页
  1、直觉先行原则第48页
  2、技术本位原则第48-49页
  3、主体介入原则第49页
 三)忘怀楷则——人个化语言阐释的最高境界及策略构想第49-54页
  1、准确与流利——个人化语言的扬弃第50-52页
  2、解码与编码——个人化语言的创建第52-54页
结语第54-56页
参考书目第56-59页
后记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腾冲上新世五种植物化石角质层研究
下一篇:体外培养细胞间纳米管通道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