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语音转换技术及方言合成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语音转换的概念及意义 | 第12页 |
·语音的个性化特征描述 | 第12-13页 |
·语音转换系统结构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语音转换算法 | 第15-18页 |
·论文工作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础知识介绍 | 第20-32页 |
·语音学基础知识 | 第20-24页 |
·语音的产生模型 | 第20-22页 |
·基本的声学参数 | 第22-23页 |
·韵律特征 | 第23-24页 |
·汉语语音特点介绍 | 第24-25页 |
·常用的声调模型介绍 | 第25-29页 |
·基于感知的 IPO方法 | 第25页 |
·FUJISAKI模型 | 第25-26页 |
·INISINT | 第26页 |
·Tilt模型 | 第26-28页 |
·参数化声调事件(PaIntE)方法 | 第28-29页 |
·Pitch Target估计模型 | 第29页 |
·兰州方言音系 | 第29-32页 |
·兰州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第29-30页 |
·兰州方言的声调特点及与普通话的联系 | 第30-32页 |
第3章 兰州方言声调模型的建立 | 第32-43页 |
·本章引言 | 第32页 |
·不同声调模型的比较和声调模型的选定 | 第32页 |
·利用 Pitch Target对基频建模 | 第32-36页 |
·基本原理 | 第32-35页 |
·训练语料库设计 | 第35-36页 |
·基频标注 | 第36页 |
·兰州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的特征分析 | 第36-42页 |
·韵律特征参数的选择 | 第36-38页 |
·兰州方言和普通话特征参数的对比 | 第38-42页 |
·单字特征参数对比 | 第38-40页 |
·考虑音联的特征参数对比 | 第40-42页 |
·兰州方言声调转换模式的确定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兰州方言的 LMM变换方法 | 第43-50页 |
·兰州方言的 LMM变换方法 | 第43-47页 |
·划分韵律短语 | 第43页 |
·基频修改 | 第43-44页 |
·基频平滑 | 第44-45页 |
·重构语音 | 第45-47页 |
·频谱分析 | 第45-46页 |
·语音合成 | 第46-47页 |
·兰州方言 LMM变换的结果 | 第47-50页 |
·基频曲线示意图 | 第47-48页 |
·主观实验 | 第48-50页 |
第5章 基于 GMM模型的兰州方言变换 | 第50-56页 |
·引言 | 第50页 |
·高斯混合模型(GMM)介绍 | 第50-51页 |
·基于 Pitch Target模型表示的GMM方言转换方法 | 第51-52页 |
·训练集的构造 | 第52-53页 |
·实验研究 | 第53-54页 |
·实验数据 | 第53页 |
·兰州方言变换方法的语音库 | 第53页 |
·测试语音和重建语音 | 第53页 |
·主观评价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6章 音色可变兰州方言语音的生成方法 | 第56-63页 |
·引言 | 第56页 |
·基于 Straight的生成方法 | 第56-58页 |
·音色可变兰州方言语音的生成 | 第56页 |
·语音频谱分析 | 第56-57页 |
·多音色兰州方言语音修改生成方法 | 第57-58页 |
·兰州方言音色变换结果 | 第58-63页 |
·基频曲线示意图 | 第58-60页 |
·主观实验 | 第60-63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3-64页 |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要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