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量的实时流媒体P2P树算法研究
|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10-11页 |
| ·P2P流媒体技术的研究 | 第10-11页 |
| ·基于大数据量实时流媒体网络传输的研究 | 第11页 |
| ·作者的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 ·论文的组织 | 第12-13页 |
| 第2章 流媒体和相关的P2P技术 | 第13-23页 |
| ·流媒体的定义 | 第13页 |
| ·流媒体的传输技术研究 | 第13-17页 |
| ·流媒体的传输基础 | 第13-15页 |
| ·流媒体的传输协议 | 第15-16页 |
| ·流媒体播放方式 | 第16-17页 |
| ·P2P技术简介 | 第17-20页 |
| ·P2P技术的概念 | 第17-18页 |
| ·P2P的两种形式 | 第18-19页 |
| ·已有的几种P2P树 | 第19-20页 |
| ·IPv6对流媒体的应用 | 第20-21页 |
| ·IPv6特有的流特性 | 第20-21页 |
| ·小节 | 第21-23页 |
| 第3章 基于大数据量实时流媒体P2P树模型的构建 | 第23-37页 |
| ·构建大数据量实时流媒体P2P树模型的目的 | 第23页 |
| ·现有P2P树模型和问题 | 第23-24页 |
| ·大数据量流媒体信号的定义 | 第24-25页 |
| ·DV格式编码 | 第24-25页 |
| ·DV数据的RTP封装 | 第25页 |
| ·DV流传输的网络自适应方法设计 | 第25-26页 |
| ·数据丢失策略设计 | 第26-27页 |
| ·LrstP2P树算法模型 | 第27-33页 |
| ·父选择策略分析 | 第28-29页 |
| ·LrstP2P算法 | 第29-33页 |
| ·LrstP2P中的关键问题 | 第33-35页 |
| ·节点管理 | 第33-34页 |
| ·重定向机制 | 第34页 |
| ·网络监测 | 第34页 |
| ·QoS控制 | 第34-35页 |
| ·LrstP2P特点 | 第35-36页 |
| ·小节 | 第36-37页 |
| 第4章 LrstP2P树模型的组播实现设计 | 第37-45页 |
| ·组播技术的产生和优越性 | 第37-38页 |
| ·IPv6组播技术 | 第38-39页 |
| ·基于组播技术的节点管理 | 第39-42页 |
| ·根节点维护组播表 | 第39-40页 |
| ·第N+1级节点维护组播表 | 第40-41页 |
| ·N+1级组播地址分配过程 | 第41-42页 |
| ·基于组播技术的重定向 | 第42-44页 |
| ·主父节点正常退出 | 第42-43页 |
| ·主父节点意外退出 | 第43-44页 |
| ·小节 | 第44-45页 |
| 第5章 LrstP2P网络的仿真与测试 | 第45-52页 |
| ·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45-47页 |
| ·实验环境 | 第45页 |
| ·实验拓扑的构建 | 第45-47页 |
| ·系统的测试 | 第47-51页 |
| ·节点的平均丢包率 | 第47-48页 |
| ·节点的实际接收流量统计 | 第48-49页 |
| ·主父节点退出时延 | 第49-50页 |
| ·节点CPU利用率估值 | 第50-51页 |
| ·小节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