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城乡金融组织论文

HN农商银行客户忠诚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第13-15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研究期望的创新第16-17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第17-26页
    2.1 客户忠诚度的概念第17-18页
    2.2 客户忠诚度的分类第18-20页
        2.2.1 第一阶段第18页
        2.2.2 第二阶段第18-19页
        2.2.3 第三阶段第19-20页
    2.3 相关文献回顾第20-26页
        2.3.1 客户忠诚度的影响因素第20-22页
        2.3.2 如何提高客户忠诚度第22-24页
        2.3.3 客户忠诚度对银行价值的影响路径第24页
        2.3.4 文献述评第24-26页
第三章 HN农商银行客户忠诚度调查第26-41页
    3.1 HN农商银行的基本情况第26-28页
    3.2 HN农商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第28-30页
        3.2.1 网点覆盖面广的传统优势逐步减弱第28页
        3.2.2 庞大的客户基数导致客户忠诚度维护难度增加第28-29页
        3.2.3 发展增速放缓但管理成本持续提升第29-30页
        3.2.4 创新改革发展需要新的出路第30页
    3.3 HN农商银行现行的客户忠诚度管理办法第30-34页
        3.3.1 通过服务提升客户忠诚度第31-32页
        3.3.2 通过营销活动提升客户忠诚度第32-33页
        3.3.3 通过推广普惠金融提升客户忠诚度第33-34页
    3.4 关于HN农商银行客户忠诚度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第34-41页
        3.4.1 调查问卷设计的理论依据第34-35页
        3.4.2 调查样本信息描述第35-37页
        3.4.3 调查客户的问卷分析第37-39页
        3.4.4 银行角度的问卷分析第39-41页
第四章 HN农商银行客户忠诚度影响因素分析第41-50页
    4.1 从HN农商银行自身情况进行分析第41-44页
        4.1.1 网点分布配置较落后第41-42页
        4.1.2 产品竞争力不足第42-43页
        4.1.3 人员配备不足第43-44页
        4.1.4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第44页
    4.2 从客户角度及客户忠诚度形成过程分析第44-50页
        4.2.1 从客户的基本特征分析第44-46页
        4.2.2 从客户的满意度分析第46-47页
        4.2.3 从客户忠诚度形成过程的分析第47-50页
第五章 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客户忠诚度的建议第50-57页
    5.1 进行目标客户细分第50-51页
        5.1.1 成熟客户与年轻客户第50-51页
        5.1.2 一般客户和优质客户第51页
    5.2 优化选址和硬件条件第51-53页
        5.2.1 优化网点分布第51-52页
        5.2.2 升级硬件设施第52-53页
    5.3 提高员工服务质量第53-54页
        5.3.1 提升员工专业素质第53页
        5.3.2 优化员工服务态度第53页
        5.3.3 提高员工业务效率第53-54页
    5.4 培养客户关系信任第54页
    5.5 提高银行软实力第54-55页
        5.5.1 加强品牌形象与企业文化宣传第54-55页
        5.5.2 加大特色产品提供第55页
    5.6 提高客户转换成本并培养情感认同第55-57页
        5.6.1 提高客户转成本第55页
        5.6.2 增强情感认同第55-5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6.1 研究结论第57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附录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作者简介第65-6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方“第三条道路”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下一篇:论高校老龄工作的意义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