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导论 | 第17-32页 |
一、本文选题原因与意义 | 第17-21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26页 |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6-30页 |
四、本文创新之处 | 第30-32页 |
第一章 吕剧艺术生成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 | 第32-56页 |
第一节 吕剧艺术生成的历史 | 第32-42页 |
一、“吕剧”剧种名称的由来 | 第32-33页 |
二、吕剧艺术生成的诸源流说 | 第33-42页 |
第二节 吕剧艺术生成的自然生态 | 第42-45页 |
第三节 吕剧艺术生成的文化生态 | 第45-56页 |
一、清末戏剧界的花雅之争 | 第45-49页 |
二、黄河三角洲的民间文艺 | 第49-52页 |
三、早期民间艺人的努力 | 第52-56页 |
第二章 吕剧艺术“齐鲁乡土美”的审美特征研究 | 第56-94页 |
第一节 吕剧艺术“齐鲁乡土美”的表征 | 第56-83页 |
一、乡土题材的道德旨趣 | 第56-60页 |
二、素朴无华的民间叙事 | 第60-67页 |
三、柔婉哀怨的音乐风格 | 第67-75页 |
四、风格各异的吕剧流派 | 第75-83页 |
第二节 吕剧艺术“齐鲁乡土美”溯源 | 第83-94页 |
一、齐鲁文化“仁”的伦理传统 | 第83-86页 |
二、山东人敦厚的群体性格特征 | 第86-89页 |
三、淳朴的齐鲁民俗浸透 | 第89-94页 |
第三章 吕剧艺术的历史文化变迁及其当代生存危机 | 第94-118页 |
第一节 吕剧艺术文化生态的历史变迁 | 第94-101页 |
一、吕剧艺术成熟时期的文化生态 | 第94-97页 |
二、吕剧艺术繁荣时期的文化生态 | 第97-101页 |
第二节 吕剧当代生存危机 | 第101-118页 |
一、当代吕剧的两种基本存在形态及其现实状况 | 第101-111页 |
二、当代吕剧生存危机的表征 | 第111-113页 |
三、当代吕剧生存危机原因 | 第113-118页 |
第四章 吕剧艺术的当代价值及其生态保护 | 第118-151页 |
第一节 吕剧艺术的多元价值 | 第118-136页 |
一、吕剧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 | 第119-123页 |
二、吕剧艺术的社会凝聚价值 | 第123-126页 |
三、吕剧艺术的娱乐价值 | 第126-129页 |
四、吕剧艺术的教育价值 | 第129-134页 |
五、吕剧艺术的经济价值 | 第134-136页 |
第二节 吕剧艺术的文化生态重建 | 第136-151页 |
一、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 第136-146页 |
二、吕剧艺术的创新与变革 | 第146-151页 |
结语 | 第151-156页 |
附录 | 第156-161页 |
一、山东省剧种分布图 | 第156-157页 |
二、吕剧发源地东营区吕剧艺人传承谱系图 | 第157-158页 |
三、历史上著名的吕剧戏班 | 第158-160页 |
四、中国吕剧专业表演团体一览表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2页 |
致谢 | 第172-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5-17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