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中止犯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准中止犯的概念和特征 | 第10-23页 |
(一) 各国(地区)立法例 | 第10-11页 |
(二) 准中止犯的概念 | 第11-15页 |
(三) 准中止犯的特征 | 第15-23页 |
1. 中止行为必须实施于犯罪过程中 | 第16-17页 |
2. 行为人的中止行为不具有实效性 | 第17-19页 |
3. 行为人已尽力实施了防果行为 | 第19-23页 |
二、准中止犯的类型 | 第23-30页 |
(一) 因被害人行为的介入而形成的准中止犯 | 第23-24页 |
(二) 因第三人行为的介入而形成的准中止犯 | 第24-25页 |
(三) 因客观情况的介入而形成的准中止犯 | 第25页 |
(四) 由行为性质决定而形成的准中止犯 | 第25-30页 |
三、准中止犯的理论根据 | 第30-39页 |
(一) 伦理道德根据 | 第30-32页 |
(二) 刑法原则的要求 | 第32-37页 |
1.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要求 | 第32-34页 |
2. 谦抑性原则的要求 | 第34-36页 |
3. 罪刑均衡原则的要求 | 第36-37页 |
(三) 刑罚目的的要求 | 第37-39页 |
四、准中止犯的理论贯彻 | 第39-49页 |
(一)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中的准中止犯 | 第39-42页 |
1. 预备犯、阴谋犯 | 第39-40页 |
2. 危险犯 | 第40-42页 |
(二) 共同犯罪中的准中止犯 | 第42-45页 |
1. 组织犯 | 第43页 |
2. 教唆犯 | 第43-44页 |
3. 帮助犯 | 第44-45页 |
4. 实行犯 | 第45页 |
(三) 罪数形态中的准中止犯 | 第45-49页 |
1. 牵连犯 | 第45-46页 |
2. 结果加重犯 | 第46-47页 |
3. 其他罪数形态中的准中止犯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