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菌REMI转化体系的建立和分子核型的初步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1 原生质体制备、纯化、再生方法的优化 | 第14-28页 |
·材料 | 第14-15页 |
·供试菌种 | 第14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4页 |
·供试试剂: | 第14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14-15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5页 |
·方法 | 第15-17页 |
·菌种复壮 | 第15页 |
·孢悬液的制备 | 第15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15页 |
·转孢培养 | 第15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15-16页 |
·原生质体的纯化 | 第16-17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17页 |
·原生质体再生能力的检测 | 第1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7-28页 |
·菌株复壮 | 第17-18页 |
·分生孢子形态的观察 | 第18页 |
·产孢条件的优化 | 第18-20页 |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0-23页 |
·原生质体的纯化条件的优化 | 第23-24页 |
·原生质体再生方法的选择 | 第24-25页 |
·菌悬液制备原生质体方法的建立 | 第25-28页 |
2 REMI体系的建立和转化子的筛选 | 第28-41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供试菌株和质粒: | 第28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8-29页 |
·供试试剂 | 第29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9页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质粒的制备 | 第29-30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0页 |
·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0-31页 |
·抗性菌株的筛选 | 第31-32页 |
·转化子的生物学性状突变株的筛选 | 第32-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质粒提取与酶切 | 第34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4页 |
·原生质体的REMI转化 | 第34-35页 |
·抗性菌株的筛选 | 第35-36页 |
·生物学性状突变株的初步筛选 | 第36-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真菌转化的选择标记 | 第39页 |
·真菌转化的效率 | 第39-41页 |
3 玉米大斑病菌分子核型的初步分析 | 第41-46页 |
·材料 | 第41页 |
·菌株 | 第41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43页 |
·啤酒酵母菌完整染色体DNA的制备 | 第41-42页 |
·玉米大斑病菌完整染色体DNA的制备 | 第42-43页 |
·电泳胶的制备和加样 | 第43页 |
·电泳 | 第43页 |
·染色和观察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完整染色体DNA不同方法比较 | 第43-44页 |
·玉米大斑病菌不同交配型间染色体差异比较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