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1 引言 | 第12-21页 |
| ·木本植物抗寒发育研究 | 第12-15页 |
| ·抗寒性 | 第12页 |
| ·抗寒锻炼 | 第12-13页 |
| ·抗寒锻炼与停止生长 | 第13页 |
| ·抗寒锻炼过程中,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 | 第13页 |
| ·抗寒锻炼过程中糖含量 | 第13-14页 |
| ·抗寒锻炼模型的建立 | 第14-15页 |
| ·控制冷冻处理后估测抗寒性的方法 | 第15-17页 |
| ·电解质渗出率法(EL法) | 第15页 |
| ·褐变法(VSD法) | 第15页 |
| ·叶绿素荧光法(CF法) | 第15-16页 |
| ·电阻抗图谱法(EIS法) | 第16-17页 |
| ·不经人工冷冻处理样本的抗寒性估测方法 | 第17-19页 |
| ·电阻抗图谱法(EIS法) | 第17-18页 |
| ·F_v/F_m | 第18页 |
| ·干物质含量 | 第18页 |
| ·糖含量 | 第18页 |
| ·叶绿素含量 | 第18-19页 |
| ·与抗寒性相关的其他生理指标 | 第19-20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 | 第19页 |
| ·丙二醛(MDA) | 第19页 |
| ·可溶性蛋白质(Pro)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 ·苗木材料 | 第21页 |
| ·2年生樟子松实生苗 | 第21页 |
| ·田间不同时期的樟子松苗 | 第21页 |
| ·试验内容 | 第21-22页 |
| ·对2年生樟子松苗进行抗寒性研究 | 第21页 |
| ·对田间不同时期的樟子松苗进行研究 | 第21-22页 |
| ·对2.2.1内容的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 ·温度和光周期处理 | 第22页 |
| ·抗寒性测定 | 第22-23页 |
| ·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3-25页 |
| ·对2.2.2内容的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 ·电导法测定抗寒性 | 第25页 |
| ·电阻抗图谱法测抗寒性 | 第25-27页 |
| ·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27页 |
| ·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27页 |
| ·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 ·叶片蛋白质(Pro)含量测定 | 第28页 |
| ·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0页 |
| ·针叶的抗寒性变化 | 第29-32页 |
| ·茎的抗寒性变化 | 第32页 |
| ·芽的抗寒性变化 | 第32-33页 |
| ·2年生樟子松苗针叶、茎和芽的抗寒性差异 | 第33-36页 |
| ·经LDHT处理的2年生樟子松苗的不同器官的差异 | 第33-34页 |
| ·经SDHT处理的2年生樟子松苗的不同器官的差异 | 第34-35页 |
| ·经LDLT处理的2年生樟子松苗的不同器官的差异 | 第35页 |
| ·经SDLT处理的2年生樟子松苗的不同器官的差异 | 第35-36页 |
| ·茎和针叶的DW/FW变化 | 第36-37页 |
| ·针叶的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37页 |
| ·针叶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 | 第37-38页 |
| ·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38-41页 |
| ·针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38页 |
| ·针叶的淀粉含量变化 | 第38-39页 |
| ·茎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39-40页 |
| ·茎的淀粉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 ·未冷冻样本的生理指标和抗寒性的相关性 | 第41-43页 |
| ·干物质含量和抗寒性的相关性 | 第41页 |
| ·叶绿素含量和抗寒性的相关性 | 第41-42页 |
| ·针叶的F_v/F_m和抗寒性的相关性 | 第42页 |
| ·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抗寒性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 ·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樟子松苗的针叶和茎的电阻抗图谱变化 | 第43-44页 |
| ·不同年龄、不同时期樟子松苗的电阻抗参数比较 | 第44-45页 |
| ·经不同冷冻温度处理后樟子松苗胞外电阻率(r_e)的变化 | 第45-47页 |
| ·经不同冷冻温度处理后樟子松苗τ_m,τ_l的变化 | 第47-48页 |
| ·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樟子松苗针叶的SOD、POD活性变化 | 第48-49页 |
| ·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樟子松苗针叶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 第49页 |
| ·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樟子松苗针叶的MDA含量变化 | 第49-50页 |
| 4 讨论 | 第50-54页 |
| ·抗寒性 | 第50-51页 |
| ·未经冷冻的针叶和茎的干物质含量 | 第51页 |
| ·未经冷冻的针叶的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 | 第51页 |
| ·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 | 第51-52页 |
| ·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樟子松苗的针叶和茎的电阻抗图谱变化 | 第52页 |
| ·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樟子松苗针叶的SOD、POD活性,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 第52-54页 |
| 5 结论 | 第54-55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2页 |
| 作者简历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 | 第64-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