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写作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的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写作思路 | 第13-14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自尊的内涵与功能 | 第15-23页 |
·自尊的涵义 | 第15-18页 |
·自尊的定义 | 第15-17页 |
·自尊和自尊需要 | 第17-18页 |
·自尊的构成 | 第18页 |
·自尊的分类 | 第18-19页 |
·内隐自尊 | 第18-19页 |
·外显自尊 | 第19页 |
·自尊的功能 | 第19-21页 |
·自尊对情绪情感的直接制约作用 | 第19-20页 |
·自尊对其行为的认知模式的预示作用 | 第20页 |
·自尊与学业成绩密切相关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大学生自尊的测量及现状分析 | 第23-36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大学生自尊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24-28页 |
·男、女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24-25页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26页 |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大学生自尊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8-35页 |
·性格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 第28-29页 |
·能力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 第29页 |
·学业成绩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 第29-31页 |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 第31-32页 |
·家庭经济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 第32-33页 |
·学校的因素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大学生自尊异常的分析与防治 | 第36-49页 |
·嫉妒心分析与防治 | 第36-39页 |
·嫉妒心的涵义 | 第36-37页 |
·嫉妒心的表现 | 第37-38页 |
·嫉妒心的形成 | 第38-39页 |
·嫉妒心的防治 | 第39页 |
·自卑心分析与防治 | 第39-44页 |
·自卑心的涵义 | 第39-40页 |
·自卑心的表现 | 第40-41页 |
·自卑心产生的原因 | 第41-42页 |
·自卑心的防治 | 第42-44页 |
·虚荣心分析与防治 | 第44-48页 |
·虚荣心的涵义 | 第44-45页 |
·虚荣心的表现 | 第45页 |
·虚荣心产生的原因 | 第45-47页 |
·虚荣心的防治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培养与维护大学生自尊的途径与方法 | 第49-59页 |
·培养和维护大学生自尊的主要途径 | 第49-55页 |
·家庭教育 | 第49-51页 |
·学校教育 | 第51-53页 |
·社会实践 | 第53-54页 |
·自我教育 | 第54-55页 |
·培养和维护大学生自尊的具体方法 | 第55-58页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第55-56页 |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 第56-57页 |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 第57页 |
·自身调节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