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5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8页 |
| ·黄土高原地区的战略地位 | 第9页 |
| ·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 第9-10页 |
|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文环境状况 | 第10-12页 |
|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历程 | 第12-14页 |
| ·黄土高原地区今后建设和发展方向 | 第14-15页 |
|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剖析 | 第15-16页 |
|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战略意义 | 第16-17页 |
| ·西北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 | 第17-18页 |
| ·生态农业建设的内涵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3页 |
| ·生态农业的兴起 | 第18-19页 |
| ·生态农业建设的内涵 | 第19-20页 |
| ·生态农业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3页 |
| ·西北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生态农业建设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研究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2 南小河沟流域农林牧生态经济结构优化研究 | 第25-40页 |
| ·试区概况 | 第25-27页 |
| ·南小河沟流域农林牧生态经济结构优化 | 第27-40页 |
| ·南小河沟流域生态经济结构剖析 | 第27-30页 |
| ·南小河沟流域农林牧生态经济结构优化 | 第30-40页 |
| 3 土壤改良培肥技术措施研究 | 第40-45页 |
| ·南小河沟流域土壤状况剖析 | 第40-41页 |
| ·耕作措施配置 | 第41页 |
| ·施肥措施配置 | 第41-42页 |
| ·秸杆还田培肥 | 第42-43页 |
| ·草田轮作技术 | 第43-45页 |
| ·草田轮作的概念和其土壤改良机理 | 第43页 |
| ·草田轮作的物种优选 | 第43-44页 |
| ·草田轮作设计 | 第44-45页 |
| 4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置 | 第45-55页 |
|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置原则及要求 | 第45页 |
|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置分区及配置目标 | 第45-47页 |
| ·塬面水土流失特点以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置目标 | 第45-46页 |
| ·塬边水土流失特点以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置目标 | 第46页 |
| ·沟坡、沟底水土流失特点以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置目标 | 第46-47页 |
| ·塬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置 | 第47-50页 |
| ·修建水平条田、建设高质量基本农田 | 第47-48页 |
| ·修建水簸箕 | 第48页 |
| ·修地边埂 | 第48页 |
| ·建涝池 | 第48页 |
| ·修蓄水埝 | 第48-49页 |
| ·修建水窖 | 第49页 |
| ·进行沟头防护 | 第49-50页 |
| ·修沟边埂 | 第50页 |
| ·塬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置 | 第50-51页 |
| ·修建水平梯田 | 第50页 |
| ·退耕还林草 | 第50-51页 |
| ·土堰工程 | 第51页 |
| ·塬边坡面集流工程 | 第51页 |
| ·沟坡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置 | 第51-52页 |
| ·修反坡台水平阶 | 第51页 |
| ·修水平沟 | 第51-52页 |
| ·修鱼鳞坑 | 第52页 |
| ·沟底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置 | 第52-55页 |
| ·治沟骨干工程 | 第52-53页 |
| ·插柳谷坊 | 第53页 |
| ·修土谷坊 | 第53页 |
| ·沟底防冲护岸林 | 第53-54页 |
| ·柳篱挑水坝 | 第54页 |
| ·沟道集流工程 | 第54-55页 |
| 5 农林复合立体配置研究 | 第55-60页 |
| ·农林复合的概念、原理及特点 | 第55-56页 |
| ·农林复合的结构和功能 | 第56-57页 |
| ·南小河沟流域生态经济型植物优选 | 第57页 |
| ·塬面农林复合立体配置 | 第57-58页 |
| ·塬边农林复合立体配置 | 第58-59页 |
| ·沟坡农林复合立体配置 | 第59页 |
| ·沟底农林复合立体配置 | 第59-60页 |
| 6 南小河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研究 | 第60-82页 |
| ·对小流域进行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意义 | 第60页 |
| ·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60-64页 |
| ·南小河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 | 第64-79页 |
| ·南小河沟流域生态经济现状 | 第64-6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66-71页 |
| ·单因素(第三层因素)模糊评判 | 第71-75页 |
| ·第二层因素模糊综合评判 | 第75-77页 |
| ·第一层因素模糊综合评判 | 第77-78页 |
| ·评价总指标模糊综合评判 | 第78-79页 |
| ·南小河沟流域发展障碍和优势诊断分析 | 第79-80页 |
| ·南小河沟流域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80-82页 |
| ·建设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固资源与环境基础 | 第80页 |
| ·开展以农户为经营单元的环境整治与开发,发展生态经济效益 | 第80页 |
| ·进行科学管理,探索产业化发展之路 | 第80页 |
| ·科学配置资源结构,发挥整体优势 | 第80-81页 |
|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保障体系,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 第81页 |
|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小流域人民的科学技术水平 | 第81-82页 |
|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问题讨论 | 第82-84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2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2-83页 |
| 不足之处与问题讨论 | 第83-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等 | 第84-85页 |
|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
| 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页 |
| 3.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专著编写 | 第84页 |
| 4.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教学活动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