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历史沿革 | 第12-19页 |
| ·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与特点 | 第12-14页 |
|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4-16页 |
| ·传统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 | 第16-17页 |
| ·传统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弊端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 第2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 第21-26页 |
| ·美国模式 | 第21-22页 |
| ·英国模式 | 第22页 |
| ·日本模式 | 第22-23页 |
| ·香港地区模式 | 第23页 |
| ·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特点 | 第23-24页 |
| ·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26页 |
| 第3章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制管理模式 | 第26-34页 |
| ·代建制的基本内涵 | 第26-27页 |
| ·代建制与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委托管理的区别 | 第27-28页 |
| ·我国代建制的典型模式 | 第28-34页 |
|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改革发展方向 | 第28页 |
| ·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代建模式 | 第28-30页 |
| ·项目管理公司代建模式 | 第30-32页 |
| ·两种代建模式的比较 | 第32-34页 |
| 第4章 代建制中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 | 第34-47页 |
| ·委托代理理论简介 | 第34-35页 |
| ·政府与代建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界定 | 第35页 |
| ·代建制中委托代理关系具有的特征 | 第35-36页 |
| ·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 ·信息对称条件下的情况 | 第37-38页 |
|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情况 | 第38-39页 |
| ·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 第39-40页 |
| ·项目参与主体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40-47页 |
| ·代建单位道德风险分析 | 第40-42页 |
| ·业主对代建人的监督与委托代理激励 | 第42-44页 |
| ·委托代理关系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原理 | 第44页 |
| ·对代建单位激励机制设计 | 第44-47页 |
| 第5章 代建单位的市场准入制度研究 | 第47-65页 |
| ·资质的内涵 | 第47-48页 |
| ·资质的概念 | 第47-48页 |
| ·实行资质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第48页 |
| ·代建单位的市场准入体条件 | 第48-50页 |
| ·代建单位资质管理问题的探讨 | 第50-52页 |
| ·代建单位的资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2-53页 |
| ·代建单位资质体系评价 | 第53-59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第53-54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54-59页 |
|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 第59页 |
| ·代建模式的选择 | 第59-61页 |
| ·两阶段代建模式 | 第59-60页 |
| ·全过程代建 | 第60-61页 |
| ·代建人的选择 | 第61-65页 |
| ·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担当代建单位具备综合优势 | 第61-63页 |
| ·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承担代建任务存在的不足 | 第63页 |
| ·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向代建单位发展的对策 | 第63-65页 |
| 第6章 实施代建制的风险及规避措施研究 | 第65-75页 |
| ·风险 | 第65-67页 |
| ·风险的基本概念 | 第65页 |
| ·政府投资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65-66页 |
| ·政府投资项目风险的识别 | 第66-67页 |
| ·实施代建制的风险分析 | 第67-71页 |
| ·委托方的风险分析 | 第68-69页 |
| ·代建方的风险分析 | 第69-71页 |
| ·实施代建制的风险规避措施 | 第71-75页 |
| ·委托方的风险规避措施 | 第71-73页 |
| ·代建方的风险规避措施 | 第73-75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