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6页 |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内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国内关于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研究 | 第12页 |
| ·国内关于毛泽东建立政治和谐关系探索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外关于毛泽东建立政治和谐关系探索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 §1.3 选题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 ·选题的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选题的创新点 | 第14页 |
| ·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毛泽东建立政治和谐关系的思想源流 | 第16-24页 |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 第17-21页 |
| ·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设想 | 第17-18页 |
|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 第18-21页 |
|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 第21-24页 |
| 第三章 毛泽东对建立政治和谐关系探索的主要内容与成就 | 第24-41页 |
| §3.1 通过政治协商,实现各种政治力量关系的和谐 | 第24-27页 |
| ·在革命中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 第25-26页 |
| ·在建设中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 第26-27页 |
| §3.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各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 | 第27-30页 |
| ·建立人民内部政治和谐关系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 ·建立人民内部政治和谐关系的可能性 | 第28-29页 |
| ·实现人民内部政治和谐关系的途径 | 第29-30页 |
| §3.3 加强党的团结统一,实现党内同志关系的和谐 | 第30-33页 |
|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党内和谐的基础 | 第30-31页 |
| ·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和谐是党内和谐的关键 | 第31-32页 |
| ·组织与组织关系的和谐是党内和谐的根本 | 第32-33页 |
| §3.4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实现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和谐 | 第33-35页 |
| ·实现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和谐的基点 | 第33页 |
| ·实现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和谐的方针 | 第33-35页 |
| §3.5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 第35-38页 |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第35-36页 |
|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方针 | 第36页 |
| ·废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 第36-37页 |
|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第37-38页 |
| §3.6 “独立自主、完全平等”,实现中共与外国无产阶级政党关系的和谐 | 第38-41页 |
| ·中共与外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和谐关系的立足点 | 第38-39页 |
| ·中共与外国武产阶级政党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毛泽东对政治和谐关系探索的特点 | 第41-46页 |
| §4.1 私有制是政治关系不和谐的根源 | 第41-42页 |
| §4.2 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是建立政治和谐关系的哲学基础 | 第42-43页 |
| §4.3 经济关系和谐是政治关系和谐的现实基础 | 第43页 |
| §4.4 法制是建立政治和谐关系的保障 | 第43-46页 |
| 第五章 毛泽东关于政治和谐关系探索的历史局限 | 第46-50页 |
| §5.1 平均主义和空想主义并存 | 第46-47页 |
| §5.2 过多地强调矛盾的斗争性 | 第47-48页 |
| §5.3 改变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 第48-50页 |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