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13-24页 |
·施肥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粘土矿物组成的影响 | 第13-17页 |
·施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7-21页 |
·施肥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 第21-23页 |
·施肥土壤性质变化对铵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干湿交替对水稻土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24-29页 |
·干湿交替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4-25页 |
·干湿交替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25-27页 |
·干湿交替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 第27-29页 |
·施肥对土壤生产力的影响 | 第29页 |
·施肥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第29-31页 |
·研究问题提出 | 第31-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41页 |
·试验地概括 | 第32-33页 |
·样品的准备 | 第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第34页 |
·土壤生物学性质测定 | 第34-35页 |
·土壤粘土矿物类型与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不同处理土壤铵离子吸附性能 | 第36-37页 |
·培养实验 | 第37-39页 |
·肥料利用率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40-41页 |
3 长期施肥下水稻土性质变化 | 第41-51页 |
·长期施肥下水稻土物理性质变化 | 第41-43页 |
·土壤粘粒含量 | 第41页 |
·土壤容重 | 第41-42页 |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 第42-43页 |
·土壤抗穿透阻力 | 第43页 |
·长期施肥下水稻土化学性质变化 | 第43-45页 |
·归还于土壤中有机碳量 | 第43-44页 |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量氮、磷、钾含量 | 第44-45页 |
·长期施肥下水稻土生物学性质变化 | 第45-49页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 第45-46页 |
·土壤麦角固醇-碳含量 | 第46-47页 |
·土壤呼吸强度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4 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土粘土矿物组成的变化和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特征 | 第51-72页 |
·长期施肥下水稻土粘土矿物组成变化 | 第51-56页 |
·X-射线衍射图谱 Decomp-软件分析结果 | 第51页 |
·长期施肥下水稻土粘土矿物含量变化 | 第51-56页 |
·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特征 | 第56-62页 |
·与铵离子吸附相关的土壤基本性质 | 第56页 |
·施肥水稻土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特征 | 第56-61页 |
·施肥水稻土土壤铵离子等温吸附Langmuir方程 | 第61-62页 |
·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对铵离子的吸附量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71页 |
·长期施肥对粘土矿物组成的影响 | 第62-69页 |
·长期施肥对土壤铵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长期施肥土壤伊利石含量增加对土壤钾库的影响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5 干湿交替条件下施肥水稻土碳氮矿化特征与微生物活性变化 | 第72-82页 |
·干湿交替条件下施肥水稻土土壤水土比变化 | 第72页 |
·干湿交替条件下施肥水稻土土壤 Eh/pH值的变化 | 第72-74页 |
·干湿交替条件下施肥水稻土无机态氮含量的变化 | 第74-75页 |
·干湿交替条件下施肥水稻土土壤 CO_2的释放速率 | 第75-76页 |
·干湿交替条件下施肥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代谢熵 | 第76-78页 |
·讨论 | 第78-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6 长期施肥对稻田生产力的影响 | 第82-103页 |
·长期施肥下水稻产量的变化 | 第82-87页 |
·1981-2005年产量的平均值及产量变化趋势 | 第82-83页 |
·不同施肥时间对水稻总产量的影响 | 第83-87页 |
·肥料的农艺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率 | 第87-91页 |
·讨论 | 第91-101页 |
·水稻土长期施肥的产量效应 | 第91-92页 |
·水稻土长期施肥的氮肥利用率 | 第92-96页 |
·长期施肥水稻土伊利石含量与钾肥利用率 | 第96-97页 |
·长期施化肥水稻产量变化的因素分析 | 第97-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7 全文结论、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全文结论 | 第10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3页 |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