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研究
|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导论 | 第12-21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 2 环境正义的概念及内涵 | 第21-29页 |
| ·环境正义的内涵 | 第21-24页 |
| ·环境正义的定义 | 第21-22页 |
| ·环境正义的内涵 | 第22-24页 |
| ·环境正义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页 |
| ·环境种族主义 | 第24页 |
| ·环境平等和不平等 | 第24页 |
| ·正义、公平与平等 | 第24页 |
| ·环境正义与环境伦理 | 第24-29页 |
| ·正义与环境 | 第25-26页 |
| ·环境正义与环境伦理 | 第26-29页 |
| 3 美国环境正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进程 | 第29-39页 |
| ·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 | 第29-33页 |
| ·现代民权运动(20世纪50—60年代) | 第29页 |
| ·现代环保运动(20世纪70—80年代) | 第29-30页 |
| ·环境正义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 | 第30-32页 |
| ·代表人物与组织机构 | 第32-33页 |
| ·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 | 第33-36页 |
| ·环境正义理论的建立 | 第33页 |
| ·环境正义的社会实践 | 第33-36页 |
| ·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后) | 第36-39页 |
| ·“明智的利用”运动 | 第37-38页 |
| ·环境保护主义的新形势 | 第38-39页 |
| 4 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 第39-46页 |
| ·自由主义学说 | 第39-42页 |
| ·功利主义学说 | 第42-43页 |
| ·罗尔斯的正义论 | 第43-46页 |
| ·作为公平的正义 | 第43-44页 |
| ·正义的原则 | 第44-46页 |
| 5 美国环境正义的理论构建 | 第46-67页 |
| ·环境正义何以可能 | 第46-52页 |
| ·分配的环境正义 | 第46-49页 |
| ·承认的环境正义 | 第49-52页 |
| ·环境正义的内容 | 第52-57页 |
| ·程序正义 | 第52-53页 |
| ·地理或地域正义 | 第53-56页 |
| ·社会正义 | 第56-57页 |
| ·环境正义的基本原则 | 第57-59页 |
| ·环境正义原则的应用 | 第59-67页 |
| ·对种际正义的质疑 | 第60-61页 |
| ·代内环境正义 | 第61-65页 |
| ·代际的正义 | 第65-67页 |
| 6. 美国环境正义的实践 | 第67-91页 |
| ·环境正义与政策制定 | 第67-70页 |
| ·为什么需要政府的参与? | 第67页 |
| ·市场失灵的原因 | 第67-70页 |
| ·新权利 | 第70页 |
| ·环境正义评价 | 第70-74页 |
| ·评估的重要性 | 第71页 |
| ·环境正义问题的主要层面 | 第71-73页 |
| ·测算层面 | 第73-74页 |
| ·环境正义与相关立法 | 第74-76页 |
| ·立法 | 第74-75页 |
| ·相关立法的内容 | 第75-76页 |
| ·具体案例分析 | 第76-91页 |
| ·主要参与方 | 第77-80页 |
| ·下一步举动 | 第80-81页 |
| ·伙伴关系 | 第81-82页 |
| ·法规的要求 | 第82页 |
| ·社区的支持和反对 | 第82-84页 |
| ·印地安那大学辩论 | 第84-86页 |
| ·诺克斯比县的情况 | 第86-87页 |
| ·学生面对面 | 第87-88页 |
| ·买卖权失效 | 第88页 |
| ·后续落实 | 第88-91页 |
| 7 环境正义理论评价 | 第91-100页 |
| ·正义理论的拓展 | 第91-96页 |
| ·美国环境正义运动评价 | 第91-92页 |
| ·影响和启示 | 第92-93页 |
| ·政策建议 | 第93-96页 |
| ·对环境伦理学的完善 | 第96-100页 |
| ·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 第96-97页 |
| ·环境正义:崭新的视角 | 第97-98页 |
| ·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局限 | 第98-100页 |
| 8 结语环境正义理论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 第100-111页 |
|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环境正义的社会 | 第100-103页 |
| ·概念和内涵 | 第100页 |
| ·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100-102页 |
| ·如何实现中国的环境正义 | 第102-103页 |
|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缺失 | 第103-104页 |
|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 | 第103-104页 |
|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缺失 | 第104页 |
| ·在吸收和扬弃中创建中国的环境正义理论 | 第104-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
| 详细摘要 | 第114-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