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团体罗夏墨迹测验的信度效度研究
|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 ·投射测验 | 第8-9页 |
| ·投射测验的理论基础 | 第8页 |
| ·投射测验的种类 | 第8页 |
| ·投射测验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经典罗夏墨迹测验 | 第9-13页 |
| ·经典罗夏墨迹测验的产生和发展 | 第9-10页 |
| ·罗夏墨迹测验的理论基础 | 第10页 |
| ·罗夏墨迹测验的记分与解释 | 第10-11页 |
| ·罗夏墨迹测验的信效度问题 | 第11-13页 |
| ·我国关于罗夏墨迹测验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团体罗夏墨迹测验 | 第13-17页 |
| ·团体测验的产生和发展 | 第13-14页 |
| ·团体罗夏墨迹测验的介绍 | 第14页 |
| ·团体罗夏墨迹测验的优缺点 | 第14-15页 |
| ·团体罗夏墨迹测验的信效度 | 第15页 |
| ·团体罗夏墨迹测验的评分与解释 | 第15-17页 |
| 2 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 1. 问卷结构的设置容易产生废卷 | 第17页 |
| 2. 结构化的选项影响被试的投射思维 | 第17页 |
| 3. 团体罗夏墨迹测验评分解释系统的修订 | 第17页 |
| 4. 团体罗夏墨迹测验在当代中国的适宜性值得探究 | 第17-18页 |
| 3 研究方案 | 第18-2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 ·实际意义 | 第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研究构思 | 第18-20页 |
| ·青少年团体罗夏测验的制订 | 第18-19页 |
| ·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 ·研究工具 | 第20-22页 |
| 4 研究过程 | 第22-58页 |
| ·初测 | 第22-23页 |
| ·初测样本 | 第22页 |
| ·初测结果 | 第22-23页 |
| ·正式施测过程 | 第23-24页 |
| ·被试 | 第23-24页 |
| ·测验过程 | 第24页 |
| ·测试结果 | 第24-29页 |
| ·团体罗夏墨迹测试的诊断项目的确定 | 第29-32页 |
| ·团体罗夏墨迹测验的信度研究 | 第32-35页 |
| ·重测信度的研究 | 第32-34页 |
| ·评分者一致性信度的研究 | 第34-35页 |
| ·团体罗夏墨迹测验的效度研究 | 第35-46页 |
| ·异常倾向 | 第36页 |
| ·情绪稳定 | 第36-37页 |
| ·抑郁 | 第37页 |
| ·焦虑 | 第37-38页 |
| ·躯体焦虑 | 第38页 |
| ·内向与外向 | 第38-39页 |
| ·自我控制 | 第39页 |
| ·社会隔离 | 第39-40页 |
| ·冲动倾向 | 第40页 |
| ·警觉过度 | 第40-41页 |
| ·思维方式 | 第41-42页 |
| ·僵硬 | 第42页 |
| ·依恋 | 第42-43页 |
| ·认知能力 | 第43页 |
| ·心理操作 | 第43-44页 |
| ·内控与外控 | 第44-45页 |
| ·攻击倾向 | 第45页 |
| ·社会意识 | 第45页 |
| ·成熟 | 第45-46页 |
| ·不同群体的团体罗夏墨迹的比较研究 | 第46-54页 |
| ·男女性别的比较 | 第46-48页 |
| ·不同年级的比较 | 第48-51页 |
| ·不同学校的比较 | 第51-54页 |
| ·个案分析 | 第54-58页 |
| ·个案一 | 第54-56页 |
| ·个案二 | 第56-58页 |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 ·青少年团体罗夏墨迹测验信度效度研究的结论 | 第58页 |
| ·团体罗夏墨迹测验研究建议与展望 | 第58-59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附录 | 第62-68页 |
| 附录一 青少年团体罗夏墨迹测验问卷(部分) | 第62-64页 |
| 附录二 青少年团体罗夏墨迹测验图册(部分) | 第64-66页 |
| 附录三 “从众行为”观察的游戏内容 | 第66-67页 |
| 附录四 在学期间学习成果 | 第67-68页 |
| 后记 | 第68-71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