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油泥的概况 | 第10-11页 |
| ·油泥的来源及性质 | 第10页 |
| ·油泥的危害 | 第10-11页 |
| ·含聚油泥的产生及其性质 | 第11-15页 |
| ·含聚油泥的产生 | 第11-12页 |
| ·含聚油泥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 ·含聚油泥的处理方法 | 第15-21页 |
| ·油泥处理方法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 ·热化学清洗法 | 第18-20页 |
| ·不同类型清洗剂总结 | 第20-21页 |
| ·含聚油泥性质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油泥体系性质表征方法 | 第21-22页 |
| ·油泥体系微观结构研究 | 第22-23页 |
| ·论文目的 | 第23-24页 |
| ·论文内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含聚油泥性质研究 | 第25-32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油泥基本组成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 ·HPAM含量测定 | 第27页 |
| ·油泥酸值测定 | 第27页 |
| ·元素分析 | 第27页 |
| ·固体颗粒的组成 | 第27页 |
| ·灼烧减重实验 | 第27页 |
| ·原油四组分含量测定 | 第27页 |
| ·含聚油泥组成性质 | 第27-31页 |
| ·含聚油泥性质 | 第27-28页 |
| ·油泥样品XRD分析 | 第28-29页 |
| ·油泥灼烧减重实验 | 第29页 |
| ·元素分析 | 第29-30页 |
| ·油泥中提取原油四组分含量分析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化学清洗配方的筛选及优化 | 第32-43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孤六含聚油泥清洗效果研究 | 第33-42页 |
| ·不同类型清洗剂初步筛选结果 | 第33-36页 |
| ·Na_2SiO_3清洗条件优化 | 第36-39页 |
| ·EL100清洗条件优化 | 第39-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不同类型清洗剂对含聚油泥体系性质影响 | 第43-53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 ·电导率测定 | 第43页 |
| ·Zeta电位测定 | 第43页 |
| ·水中油滴粒径分布测定 | 第43-44页 |
| ·界面张力测定方法 | 第44页 |
| ·不同类型清洗剂对含聚油泥界面性质影响 | 第44-52页 |
| ·不同类型清洗剂对含聚油泥处理后水相电导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 ·不同类型清洗剂对含聚油泥处理后水相中油滴Zeta电位的影响 | 第46-48页 |
| ·不同清洗剂对含聚油泥处理后水相油滴粒径的影响 | 第48-51页 |
| ·不同清洗剂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模拟含聚油泥稳定机理探讨 | 第53-90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53-54页 |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 ·模拟含聚油泥配制方法 | 第54页 |
| ·水中含油量测定 | 第54页 |
| ·冷场扫描电镜(SEM)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方法 | 第55页 |
| ·红外光谱(IR)分析方法 | 第55页 |
| ·含聚油泥各组分对模拟体系稳定性探讨实验 | 第55-64页 |
| ·单组分对模拟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9页 |
| ·两种组分相互作用对模拟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62页 |
| ·三种组分相互作用对模拟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 ·模拟含聚油泥体系性质研究 | 第64-66页 |
| ·模拟含聚油泥体系清洗正交实验 | 第66-74页 |
| ·无清洗剂清洗正交实验 | 第66-69页 |
| ·EL100清洗正交实验 | 第69-71页 |
| ·AES清洗正交实验 | 第71-72页 |
| ·CTAB清洗正交实验 | 第72-73页 |
| ·清洗正交实验中脱油率与界面性质的关联 | 第73-74页 |
| ·含聚油泥稳定作用机理研究 | 第74-89页 |
| ·SEM分析 | 第74-77页 |
| ·XPS分析 | 第77-87页 |
| ·IR分析 | 第87-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结论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