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35页 |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与内容 | 第18-19页 |
·保护性耕作概念的发展与完善 | 第18-19页 |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应用概况 | 第19-20页 |
·国外保护性耕作发展应用 | 第19-20页 |
·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应用情况 | 第20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20-31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 第21-27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21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孔隙度及水稳型团聚体的影响 | 第21-22页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 | 第23-24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24-26页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 第26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7-28页 |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28页 |
·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29页 |
·相反的意见 | 第29-30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中作物秸秆管理技术 | 第30-31页 |
·保护性耕作中的秸秆还田方式 | 第30页 |
·保护性耕作中秸秆还田量的确定 | 第30-31页 |
·还田秸秆腐解规律 | 第31页 |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31-35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与方法 | 第32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应用 | 第32-33页 |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 | 第33页 |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方法 | 第33-35页 |
第二章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 | 第35-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67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38-54页 |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容重周年变化分析 | 第38-41页 |
·0-10cm 土壤容重周年变化 | 第39页 |
·10-20cm 土壤容重周年变化 | 第39-40页 |
·20-40cm 土壤容重周年变化 | 第40-41页 |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孔隙度的周年变化 | 第41-43页 |
·0-10cm 土壤孔隙度周年变化 | 第41-42页 |
·10-20cm 土壤孔隙度周年变化 | 第42-43页 |
·20-40 土壤孔隙度周年变化 | 第43页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影响 | 第43-46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毛管孔隙的影响 | 第43-45页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非毛管孔隙的影响 | 第45-46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表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46-49页 |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苗期地温的影响 | 第46-47页 |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返青期地温的影响 | 第47-48页 |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开花-灌浆期地温的影响 | 第48-49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农田保水效应研究 | 第49-54页 |
·水分亏缺期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 | 第49-50页 |
·水分过度潮湿期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变化 | 第50-51页 |
·极端水分条件下秸秆保水效应分析 | 第51-52页 |
·各处理农田土壤贮水量的变化 | 第52-53页 |
·各处理农田实际蒸散量分析 | 第53-54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第54-63页 |
·保护性耕作模式下耕层土壤有机质变化 | 第54-57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第58-60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 第60-61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第61-62页 |
·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农田增(减)肥效应分析 | 第62-63页 |
·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农田养分转化研究 | 第63-66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耕层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第64-65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耕层土壤活跃微生物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田化学性状相关分析 | 第66-67页 |
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冬小麦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研究 | 第68-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7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70-77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 第70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 第70-72页 |
·单项技术措施对小麦群体动态影响的作用力分析 | 第72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72-74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 | 第74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小麦叶面积变化的影响 | 第74-76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小麦成熟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76-77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生理特征变化的影响 | 第77-82页 |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花后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第77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77-79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小麦开花后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花后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 第78-79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79-81页 |
·对旗叶叶绿素a 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对旗叶叶绿素b 含量的影响 | 第80页 |
·对旗叶叶绿素(a+b)的影响 | 第80-81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81-82页 |
·对荧光参数Fv/Fm 的影响 | 第81-82页 |
·对荧光参数φPSⅡ的影响 | 第82页 |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82-84页 |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82-83页 |
·单项技术措施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作用力分析 | 第83-84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84-85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收获系数的影响 | 第85-86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籽粒品质指标的影响 | 第86-87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 第86-87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面团加工品质的影响 | 第87页 |
3 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玉米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 | 第89-97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5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 第89-90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90-93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90-91页 |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干物质积累数学模拟 | 第91-92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夏玉米灌浆速率的影响 | 第92-93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93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93-95页 |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93-95页 |
·单项技术措施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作用力分析 | 第95页 |
3 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麦-玉两熟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97-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3页 |
·不同耕作模式农产品生产功能价值分析 | 第98-99页 |
·不同耕作模式大气调节功能价值分析 | 第99-100页 |
·不同耕作模式涵养土壤水分价值分析 | 第100-101页 |
·不同耕作模式维持农田氮、磷养分价值分析 | 第101页 |
·不同耕作模式土壤有机质累积功能价值分析 | 第101-102页 |
·不同耕作模式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102-103页 |
3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04-111页 |
1 讨论 | 第104-110页 |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周年变化 | 第104-107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孔隙组成的作用 | 第105页 |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的变化 | 第105-106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保水效应 | 第106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养分供应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田间出苗、群体动态、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的特点 | 第108页 |
·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小麦生理特征的变化 | 第108页 |
·保护性耕作模式下玉米生长发育特征 | 第108-109页 |
·不同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 第109-110页 |
2 结论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作者简介 | 第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