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引言 | 第12-16页 |
| ·车载视频点播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13页 |
|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系统主要功能 | 第13-14页 |
| ·本课题的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 ·本车载视频点播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14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2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16-39页 |
|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17页 |
| ·点播服务器硬件平台设计方案 | 第17-22页 |
| ·点播服务器硬件设计原则 | 第17-18页 |
| ·处理器的选择 | 第18-20页 |
| ·FPGA 的优点 | 第20-21页 |
| ·点播服务器硬件系统总体框图 | 第21-22页 |
| ·基于FPGA 的嵌入式系统软核的选择 | 第22-24页 |
| ·选择的依据 | 第22页 |
| ·Nios II 软核处理器的优点 | 第22-23页 |
| ·视频点播服务器的双Nios II 核心处理器系统 | 第23-24页 |
| ·系统技术指标分析 | 第24-27页 |
| ·解码芯片对视频数据流速率的要求 | 第24-25页 |
| ·硬盘数据传输速率 | 第25-26页 |
| ·DMA 控制器的数据传输能力 | 第26页 |
| ·点播服务器驱动能力计算 | 第26-27页 |
| ·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27-39页 |
| ·FAT32 文件系统存储原理的研究 | 第27-33页 |
| ·硬盘的硬件接口 | 第33-36页 |
| ·串行化与光纤传输技术 | 第36-37页 |
| ·SOPC 及Nios II 技术 | 第37-39页 |
| 3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 第39-49页 |
| ·影音文件存储规划 | 第39页 |
| ·乒乓操作 | 第39-40页 |
| ·SDRAM 改造成SRAM | 第40-41页 |
| ·数据打包传输 | 第41-42页 |
| ·I/O 端口时序优化 | 第42-45页 |
| ·时钟到输出延时(tco)优化 | 第42-44页 |
| ·设置信号建立(tsu)和保持(th)时间 | 第44-45页 |
| ·执行时序驱动编译 | 第45页 |
| ·高速数字逻辑中的时钟设计 | 第45-46页 |
| ·电磁兼容性设计 | 第46-49页 |
|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 第46-47页 |
| ·噪声的来源 | 第47页 |
| ·控制噪声源 | 第47-48页 |
| ·减小噪声耦合 | 第48页 |
| ·减小噪声接收 | 第48-49页 |
| 4 SOPC 技术在本设计中的应用 | 第49-66页 |
| ·基于SOPC 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思想 | 第49-52页 |
| ·软硬件协同设计的内容 | 第49-50页 |
| ·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系统结构 | 第50-51页 |
| ·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 | 第51-52页 |
| ·视频点播服务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划分 | 第52页 |
| ·系统的软硬件开发环境 | 第52-58页 |
| ·Quartus II 6.0 | 第52-54页 |
| ·嵌入式逻辑分析仪 | 第54-55页 |
| ·SOPC Builder | 第55-57页 |
| ·Nios II IDE 集成开发环境 | 第57-58页 |
| ·IP 核定制技术 | 第58-62页 |
| ·添加通用IP 核 | 第58-59页 |
| ·设计自己的IP 核 | 第59-62页 |
| ·逻辑锁定技术 | 第62-66页 |
| ·Logic Lock 的目标 | 第63-64页 |
| ·Logic Lock 设计流程的步骤 | 第64-66页 |
| 5 车载视频点播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66-73页 |
| ·时钟电路 | 第66页 |
| ·电源电路 | 第66-67页 |
| ·配置电路 | 第67-68页 |
| ·存储器电路 | 第68-70页 |
| ·FLASH 存储器 | 第68页 |
| ·SDRAM 存储器 | 第68-69页 |
| ·SD 卡存储器接口 | 第69-70页 |
| ·CAN 总线接口设计 | 第70页 |
| ·USB 接口电路 | 第70-71页 |
| ·光发射模块接口电路 | 第71-73页 |
| 6 系统软件设计 | 第73-88页 |
| ·显示界面设计 | 第73-77页 |
| ·人机接口总体方案设计 | 第73页 |
| ·OLED 显示屏 | 第73页 |
| ·动态扫描键盘 | 第73-75页 |
| ·显示程序软件设计 | 第75-77页 |
| ·DMA 控制器的设计 | 第77-79页 |
| ·DMA 控制器结构 | 第77页 |
| ·DMA 状态机 | 第77-78页 |
| ·DMA 控制器程序流程图 | 第78-79页 |
| ·双处理器系统及握手模块 | 第79-82页 |
| ·多处理器系统 | 第79-80页 |
| ·多处理器系统的两种应用方式 | 第80-81页 |
| ·Nios II 多处理器设计的注意点 | 第81页 |
| ·多处理器握手模块 | 第81-82页 |
| ·CAN 总线协议制定 | 第82-88页 |
| ·CAN 总线工作原理 | 第82页 |
| ·CAN 协议分层结构 | 第82-83页 |
| ·CAN 总线技术规范及报文传送 | 第83-86页 |
| ·本系统CAN 通讯协议设计 | 第86-88页 |
| 7 实验 | 第88-92页 |
| ·DMA 控制器的仿真 | 第88-90页 |
| ·传输总线控制器的仿真 | 第90-92页 |
| 8 总结与展望 | 第92-96页 |
| ·工作总结 | 第92页 |
| ·本系统的特点 | 第92-93页 |
| ·展望 | 第93-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硕士期间发表(录用)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