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0 前言 | 第8-18页 |
| ·立题依据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5-18页 |
| 1 长岭断陷地质概况 | 第18-33页 |
| ·长岭断陷构造特征 | 第18-24页 |
| ·类型与边界特征 | 第18-20页 |
| ·长岭断陷的构造单元划分 | 第20-22页 |
| ·主要构造运动与断陷的演化 | 第22-24页 |
| ·区域地层序列与特征 | 第24-27页 |
| ·火石岭组 | 第24-25页 |
| ·沙河子组 | 第25页 |
| ·营城组 | 第25-26页 |
| ·登娄库组 | 第26-27页 |
| ·泉头组 | 第27页 |
| ·地震层位标定与钻井地层划分 | 第27-33页 |
| ·地震层序划分 | 第28-29页 |
| ·层位标定 | 第29-30页 |
| ·钻井地层对比 | 第30-33页 |
| 2 地震相与沉积相分析 | 第33-47页 |
| ·综合沉积相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 ·沉积特征与沉积相分析 | 第36-47页 |
| ·火石岭组—沙河子组火山喷发沉积与湖沼沉积—湖泊环境 | 第36页 |
| ·营城组的湖泊火山岩相 | 第36-40页 |
| ·登娄库组的湖泊—扇三角洲体系 | 第40-43页 |
| ·泉头组的富泥低弯度河沉积为主 | 第43-47页 |
| 3 长岭断陷火山岩发育与分布特征 | 第47-83页 |
| ·火山岩岩石类型与特征 | 第47-53页 |
| ·火山岩喷发旋回与层序 | 第53-58页 |
| ·地震可识别的火山岩喷发期次 | 第58-60页 |
| ·火山岩岩相类型 | 第60-66页 |
| ·爆发相 | 第61-62页 |
| ·溢流相 | 第62-65页 |
| ·火山口相 | 第65-66页 |
| ·火山沉积岩相 | 第66页 |
| ·火山岩的识别与分布 | 第66-83页 |
| ·火山口的识别与分布 | 第66-69页 |
| ·陆源碎屑岩与不同火山岩的测井响应 | 第69-70页 |
| ·沉积岩与火山岩的波阻抗与振幅差异 | 第70-71页 |
| ·不同火山岩的反射形态与结构差异 | 第71页 |
| ·反演资料上不同火山岩的识别 | 第71-74页 |
| ·火山岩横向变化的正演模型 | 第74-77页 |
| ·营城组地震相区划分 | 第77-80页 |
| ·营城组火山岩厚度分析 | 第80-83页 |
| 4 长岭断陷有利储层与圈闭 | 第83-107页 |
| ·火山岩储层识别 | 第83-95页 |
| ·火山岩储层的孔渗特征 | 第83-86页 |
| ·火山岩含气层的测井特征 | 第86-88页 |
| ·火山岩含气性正演模型 | 第88-92页 |
| ·火山岩储层地震识别 | 第92-95页 |
| ·火山岩圈闭的盖层条件 | 第95-97页 |
| ·有利的火山岩圈闭 | 第97-107页 |
| ·显示或产气井的圈闭类型 | 第98-101页 |
| ·待发现的可能圈闭类型 | 第101-102页 |
| ·有利火山岩圈闭评价 | 第102-107页 |
| 5 结论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