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9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9-11页 |
·病例来源 | 第9页 |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0-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临床病例分组 | 第11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11-12页 |
·方法和步骤 | 第12-14页 |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 第14页 |
·观察指标 | 第14页 |
·统计方法 | 第14-15页 |
3 一般资料 | 第15-16页 |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第15页 |
·两组患者不孕时间及流产次数比较 | 第15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自然月经周期第3-5 天基础内分泌水平比较 | 第15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肾虚证候积分比较 | 第15-16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黄体中期血清E2、P 水平比较 | 第16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黄体中期子宫内膜血流比较 | 第16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黄体中期子宫动脉血流比较 | 第16页 |
4 研究结果 | 第16-19页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肾虚证候积分比较 | 第16-17页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体中期血清E2、P 水平比较 | 第17页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体中期子宫内膜血流PI、RI 比较 | 第17-18页 |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黄体中期子宫动脉血流 PI、RI 比较 | 第18页 |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VEGF 蛋白的表达 | 第18页 |
·两组患者服药后妊娠率比较 | 第18-19页 |
讨论 | 第19-30页 |
1 祖国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9-20页 |
2 现代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20-23页 |
·卵泡发育不良 | 第20页 |
·黄体细胞功能不足 | 第20-21页 |
·子宫内膜受体数量异常 | 第21页 |
·垂体催乳素分泌障碍 | 第21-22页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第22页 |
·超排卵治疗后 | 第22页 |
·微量元素的缺乏 | 第22-23页 |
·其他 | 第23页 |
3 血管生成与子宫内膜容受性 | 第23-25页 |
·着床期血管生成状态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祖国医学关于“血足则子宫容易受物”的理论探讨 | 第24-25页 |
4 二至天癸颗粒分析 | 第25-27页 |
·立法依据 | 第25页 |
·二至天癸颗粒组方分析 | 第25-27页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补肾中药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 第27页 |
·补肾中药提高人子宫内膜血管生成 | 第27-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综述 | 第35-40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详细摘要 | 第42-46页 |